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财健道,作者|张羽岐,编辑|杨中旭
火箭通过三级推进模式增加动力、摆脱引力,然而三级火箭随着上升高度的增加,不断地剥离一级、二级,到了终点只剩下最“精尖”的第三级。
药企拆分也是如此。
11月13日,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强生公司(JNJ.US)迎来年来最大的一次改组,它将剥离以邦迪(Band-Aid)创可贴、泰诺(Tylenol)药品和强生婴儿爽身粉(JohnsonsBabyPowder)为主的保健业务,并以新的身份独立上市,而原强生公司将更聚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
拆分不仅在强生。强生宣布拆分的三天前(11月10日),GE医疗(中国)在官微发布公告:GE医疗、GE航空,以及GE能源转型业务(由“GE可再生能源、GE发电和GE数字集团”组成),将拆分为三家独立的上市公司。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下称GE)(GE.US)计划在03年免税拆分GE医疗,拆分后其更聚焦精准医疗,以应对关键疾病和临床诊疗所带来的挑战。
在此之前,诺华(NVS.US)拆分的暗流也始向表面。10月7日,诺华公布三季报,同时宣布将拆分或出售其仿制药业务部门山德士(Sandoz),预计明年(0年)年底前完成审查。就在计划公布的两个星期后(11月11日),湖北省医药价格和招采网发布公告:山德士(中国)制药的集采续约产品,50mg的降压药氯沙坦钾片无法正常供应,现由华海药业替补,产生的额外支出由山德士承担。
即便第三季度,诺华整体营收上涨超30%,但近年来仿制药竞争激烈(中国市场受到集采影响),仿制药价格下滑,山德士(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公司之一)同比去年第三季度下跌了%。或许华海替补只是第一步,而山德士的剥离或出售才是其最终目的。
年以来,辉瑞、默沙东、诺华、葛兰素史克(下称GSK)(GSK.US)、罗氏等跨国药企纷纷将其非核心业务或拆分剥离,或出售,或对外授权,甚至直接关停。
无独有偶。年1月1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下称“上市公司分拆新规”)使得A股上市公司拆分子公司港股上市(即,“A”拆“H”)和港股上市公司拆分子公司A股上市(即,“H”拆“A”)之后,又掀起一轮A股上市公司拆分子公司A股上市(即,“A”拆“A”)热潮。
上市公司拆分新规之前,热潮在港股、A股轮番起伏,“微创系”奔走两地上市;“药明系”、“复兴系”港股、A股接连上市。上市公司拆分新规之后,拆分再入热潮,00年以来,已有九家药企公布拆分计划。
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国内资本,拆分的热度从未停止。但从过往医药公司的战绩看,无论是跨国药企默沙东、辉瑞、诺华,还是国内头部药明康德、微创医疗,亦或者打响“A”拆“A”第一枪的迪安诊断,它们成败皆有,因此并非是大众所熟知的“分拆即能双赢”。
在拆分的过程,苦口即尝,但未必是良药,拆分可以双赢,亦可双输。然而在资本市场上,这一波又一波的药企入局,入市、退市,跟风者渐多,那么输赢难定,对他们来说,争名逐利,这是否又是一场资本逐利的游戏?
01拆分:从镇痛到细分聚焦
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足以缓解短暂或轻度的头痛,但曲马多(非阿片类嘞中枢神经镇痛药)能够快准狠的缓解中重度的疼痛,对术后的病人来说,曲马多是一剂耐受性强、低依赖性的镇痛药。而对跨国药企来说,他们在短暂的风暴中,正需要这剂良药,予以镇痛之效果。
00年月6日,默沙东(MRK.US)宣布,将剥离其女性健康产品、成熟产品和生物仿制药产品,计划成立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下文提到的欧加农)。01年6月,默沙东宣布完成对欧加农(Organon)(OGN.US)的拆分计划,拆分后的欧加农(Organon)深耕女性健康领域,业务涉列皮肤、疼痛、呼吸、心血管等产品。
业内普遍猜测,此次拆分是为镇痛。默沙东的核心产品顺尔宁、舒降之、保列治皆已过专利保护期,而新药的研发也遭遇瓶颈,除可瑞达(“K药”)在年获批以外,默沙东近年来并无重磅产品获批(当时,谁也无法预料,默沙东新冠口服药的横空出世)。在全球市场上,药品价格降低,销售市场缩水,对默沙东来说,这一次凛冬将至,而拆分或许可以获得短期的资本回报,不失为镇痛之法。
欧加农(Organon)的成立的确带来了可观的收益。11月1日,欧加农(Organon)公布三季度财报,受疫情影响,01年欧加农Q3的营收为16亿美元,同比减少1%,但其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7.57亿美元增长了37.%,拆分初见成效。
事实上,专利到期并非不可预见,短期镇痛也需要看好长期效果。各大跨国药企早已做足准备,在公司内部,巨头剥离非核心业务,在公司以外,巨头与巨头之间形成闭环合作,达到长期镇痛的效果。
年4月,GSK(葛兰素史克)、诺华、礼来三大巨头进行了高额的资产置换,诺华以亿美元收购GSK抗癌药物部门;GSK以5.5亿美元收购了诺华的疫苗部门(不包括流感药物);GSK与诺华将合并非处方药物部门,成立消费者保健药物合资企业(暂未定名)。此外,诺华将其动物保健部门出售给礼来,售价54亿美元。
年,GSK再次改组,先是在3月7日以亿美元现金收购诺华在两家公司的消费者医疗保健合资企业中36.5%的股权,而后于1月宣布与辉瑞(PFE.US)达成协议,拟将两家的健康业务部门合并。到了年8月,经历了8个月的磨合,GSK终于与辉瑞完成交易,并持续整合双方的消费保健业务,全球最大的OTC公司--葛兰素史克消费保健品公司(GSKConsumerHealthcare)即将登上舞台。据GSK公告预测,合资公司成立后,有望每年节约6.75亿美元的成本,而节约的成本最高将有5%再次投入到业务中,用以支持核心业务或创新研发的增长。
因此,对跨国药企来说,拆分不只是镇痛,还是“瘦身”之方法,破局之“解药”。
精细化管理可以减少母公司总揽全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规避大企业复杂程序,提高研发效率,使得各个营业主体能够专注核心业务,实现“术业有专攻”,从而有效提升资源的配置。
与默沙东同一时间(00年月6日),GSK再次进行整合,并公布其拆分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公司分为两个实体,一个专注药品和药物研发,一个深耕消费者医疗保健产品。
同年(00年5月),辉瑞也剥离了旗下的抗感染药物将泰阁(注射用替加环素)、威凡(伏立康唑片)。而辉瑞的“瘦身”也不止于此,早在年7月,辉瑞就剥离了其仿制药业务,组建了辉瑞普强,随后辉瑞普强与仿制药巨头迈蓝合并,成立晖致,业务主要聚焦药物的可及性和改善患者的健康。受到国内“4+7”带量采购政策的持续影响,今年3月(01年3月),辉瑞又卖掉了杭州的生产基地,以剥离更多的非核心业务,进一步实现“瘦身”计划。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这条路上,赛诺菲也参与其中。调整之前,赛诺菲(SNY.US)在年的总销售额达.9亿美元,同比上涨.8%,但是其消费者健康营收53.17亿美元,同比下降0.8%。在消费者业务部门业绩下降的情况下,赛诺菲选择重组,全球业务部门重新搭建框架,分别聚焦三大业务单元,即特药(免疫、罕见病、肿瘤等)、疫苗、普药(糖尿病、心血管等),而消费保健业务(包括非处方止痛药等产品)或将独立,或出售及重组合资公司。
到了00年第一季度,赛诺菲的拆分初见成效,一季度总营收97.亿美元,净利润18.37亿美元,同比上涨了6.91%和47.37%,在整体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可谓是沙漠里的绿植,逆势增长。而这一年5月,赛诺菲中国区将原有的处方药、疫苗(赛诺菲巴斯德)、消费者保健三大业务单元改组,改组后分为特药、疫苗、普药三个单元以及独立的消费者事业部,形成与总部一致的架构,即“3+1”模式。
瘦身之后,各跨国药企的业务管线愈发明确,更加聚焦细分领域。创新药、疫苗成为近年来巨头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