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
在临床上,严重的Ⅰ型糖尿病会表现出“三多一少”的症状,而Ⅱ型糖尿病发病前常常有疲乏无力、肥胖,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体重会逐渐下降。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引用陈国良教授的一段分析为大家说明:
Ⅰ型糖尿病
大多是由于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而伤害。胰岛素分泌量减少造成,本病都和遗传因素有关,必须依靠外源胰岛素来治疗,所以Ⅰ型糖尿病又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
由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造成,大多数产生于中、老年,能通过饮食控制、药物、适当体育锻炼等方式治疗,不一定需要胰岛素注射,所以Ⅱ型糖尿病又叫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
血液粘度升高,微血管闭塞,胰岛β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胰岛β细胞生理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的量减少(<4mmol/l)。
生理功能减退,胰岛素受体细胞(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感受性能下降,与健康人同样量的胰岛素,都达不到相同的降糖效果,肥胖者容易产生这种情况。
胰岛α细胞基因发生突变,所分泌的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程度发生变化或缺失基本一氨基酸,胰岛素失去转化葡萄糖的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伴发症阶段,可出现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引起酮酸中*、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的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其病机特点是内热伤阴,但同时又存在着气阴虚病机、脾虚病机、肝郁病机等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力、病*感染及过度肥胖等因素有关。
很多糖尿病患者刚开始发病应用各种化学西药,血糖很快就降下来了。但这都是以刺激有病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靶细胞带病工作,越刺激越坏;阻断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吸收来限制糖吸收,这样就损害了消化系统的功能。西药降糖效果是对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为代价换来的。而几乎所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都是由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基底层增厚、血管内皮增生、神经纤维鞘脱落而引起的。西药都是通过“刺激”、“阻断”、“限制”、“代替”的办法进行治疗,所以西药对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显得很无奈。
西医治疗糖尿病,医生开的第一类药物是磺脲类药物,它是在胰脏β—细胞起作用,刺激胰脏β—细胞产生胰岛素。我们大家去想,当服用这些药,它就分泌胰岛素,分泌了胰岛素,患者就有了热量和能量,血糖就下来了。但是,要停了呢?不吃药了昵?它不分泌胰岛素,不分泌胰岛素,就无法产生热量和能量,而且它的副作用有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白血球降低、诱发低血糖。关键是,服用一段时间后,它就不起效了,等它不起效时,医生给换第二类药物,叫双胍类药物,像二甲双胍,降糖灵就属于这类药物,它是在肝脏起作用,将肝脏里的葡萄糖转换的分子链打断,那么从肝脏里转换的葡萄糖少了,血液里的葡萄糖也就少了。葡萄糖少了,但患者体内的热量,能量也少了,血糖虽然降下来。看着好像是血糖低了,但是,有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没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伤肝、伤肾、容易引起乳酸酸中*和乳酸铜中*,所以造成很多疾病,像白内障、肾病综合症、肝腹水。
这类药物用一段时间之后,又不起效了,医生换第三种药物,叫拜糖平,拜糖平这种药物是在消化系统起作用。也就是在消化过程中,把糖的分子链打断,那么消化系统糖少了,在肝脏可以转换的糖也就少了,少了之后,血糖也就下来了,但患者的热量、能量还是没能解决。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糖尿病患者这样说:我的血糖控制的很好了,就是浑身冷、没有劲。由此可见,这一类药物,它只是控制了一下血糖,而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它的副作用,容易使胃粘膜和肠粘膜脱落。所以,这类药物它是与餐中进药,不仅直接伤胃,而且也不能常服,服用一段时间,又不起效了。
这时,医生给换第四种药物,那就是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替代,从这个角度来讲,糖尿病没有什么可怕的,反正你有糖,它就有胰岛素。但是,到底该注射多少胰岛素?能不能算清?算不清。最后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即使我们每天都吃一样的饭量,但是有的时候,由于我们运动和不运动,我们心情好和不好,而分泌出来的葡萄糖是不一样的,所以血糖还会忽高忽低,照样引起并发症。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靶细胞坏了,注射胰岛素有没有用?没有用。所以,有一些患者,胰岛素都注射了80~90个单位,血糖还高,肯定是靶细胞坏了。
还有,当长期注射胰之后,胰脏的功能就会减退,“用进废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西医治疗糖尿病,永远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是本,燥热是标。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是本症的表现,痛疽、眼疾、劳咳泄泻、肢麻、瘀血等是标。“治病必求其本”,治疗原则是消热、生津、益气、养阴。
人类最应该依靠的不是药物,不是医生,而是自身的“生命卫队”——免疫力。人体蕴含的神奇力量,永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力,它的智慧也远非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所要做的是,改善它、信任它、支持它、依靠它。
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建议患者能够多多的了解有关糖尿病的调理和治疗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糖尿病并不可怕,是可以调理好的,增强战胜糖尿病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尽可能的合理安排运动计划,比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这样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再者,在饮食上,我们建议多服用食用菌,因为食用菌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尤其柏树菌、灵芝、灰树花、鸡腿蘑,这四种食药用菌的降血糖功效已经在很多的研究所和医学院里被很多的科研工作人员用大量的实验得到了证实。
这些食药用菌含有真菌多糖、腺嘌呤核苷、萜类化合物。真菌多糖有提高机体生理功能,促使闭合的微血管开启,增大微血管管径和微血管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食用菌能提高人体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量和胰岛素的降糖效果。
由于不同食用菌降血糖作用和机理不完全相同,有的侧重于提高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有的侧重于改善血液微循环,有的侧重于提高机体生理功能,所以由多种有协同作用的食用菌搭配制成的保健食品,其降糖效果会更好。
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是本,燥热是标。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是本症的表现,痛疽、眼疾、劳咳泄泻、肢麻、瘀血等是标。“治病必求其本”,治疗原则是消热、生津、益气、养阴。
人类最应该依靠的不是药物,不是医生,而是自身的“生命卫队”——免疫力。人体蕴含的神奇力量,永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力,它的智慧也远非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所要做的是,改善它、信任它、支持它、依靠它。食用菌产品依中医“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配套服用相对应的产品,修复受损细胞,提高细胞生理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使机体恢复生理平衡,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治病。
食用菌系列健康食品虽不是药,但效果不比药差,而且是整体性的,在这种到处都是病的时代,有时有了病还查不出来,能有这样整体保健的健康食品,可说是无价之宝。对那些治疗久久不见其效者,则不妨试试食疗新方法。以往只是在药中求病愈,现在改改旧轨,在食疗文化的享受中增强体质,增强信心,最后将病魔战而胜之,岂不甚好?食用菌免疫治疗唤醒身体内在的自愈能力。
食用菌调理糖尿病主要以强化免疫系统及肾胰功能,综合调冶。修复脾、肺、肝、肾受损细胞,恢复脏器功能,活血通络、化瘀散结,兼以益气养阴、滋阴助阳,配合行气、化痰、利水消饮、化湿泄浊治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