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舌象解析几种现代人小儿常见舌象及调理方
TUhjnbcbe - 2024/5/18 16:26:00

本期导读

如何通过舌象看脾胃问题,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调理自己和孩子的身体?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中医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望诊就能判断病情,望诊是判断身体状态的重要手段,除了望脸色、望神态之外,还有就是望舌象。

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胃、肾、膀胱、三焦、等经络均与舌有联系。今天我们主要讲通过舌象看脾胃问题。

夏天是脾胃比较虚弱的时候,冷饮、湿气、饮食不节等更易伤脾胃,脾胃被伤后,会出现哪些变化?舌头有齿痕就是脾虚失运体内有湿吗?小儿积食的舌象又是怎样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几种现代人及小儿常见的舌象,及调理方法。

胖大齿痕舌:脾虚运化水湿失常

胖大齿痕舌,顾名思义就是舌头比正常人大而厚,舌体与牙齿碰在一起形成齿痕。

我们自判时候,最关键是舌体胖大,伸舌满口,其次舌体边上有齿痕,舌色偏淡;这种情况多因脾虚不能化水湿,津液输布失常而导致。

这种舌头在我们现代人中非常常见,多数为运动较少,久坐伤脾而导致,所以经常坐在办公室的你要注意看看是不是这种舌头了。

那么胖大齿痕舌,该怎么处理?原则就是饮食要健脾化湿,加强运动。可以煲五指毛桃鸡汤、淮山茯苓芡实排骨汤,或者可以食用经典健脾祛湿食疗方——八珍糕。

同时要注意的是有一种舌体不胖但是仍有齿痕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提示气血两虚,因为气血不足,舌体无法充盈,不能与胖大齿痕舌混淆。

腻苔舌:胃肠垃圾多了,不能消化吸收

腻苔舌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舌型,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

我们首先要理解,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简而言之,舌苔的情况与我们饮食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而这种腻苔舌,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吃多了脾胃不能运化吸收导致的,而且多为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简而言之,就是体内垃圾多的人,往往舌苔都非常厚腻。如喜欢饮酒吸烟、形体壮实、多食但易饥饿等等,多呈现黄腻苔;喜欢喝冷饮、肥胖、虚胖、痰湿体质等等,多呈现白腻苔。

大家可以根据参考图片对比:

黄腻苔

白腻苔

那么腻苔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必要时需要专业医师指导诊治之外,更重要是我们平时要懂得养生,提前预防,不然容易出现代谢性的疾病,如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等。

平时的养生原则就是合理膳食、加强运动、荤素搭配合理。

黄腻苔:清热利湿

黄腻苔为主的可以适当泡绿茶代饮,饮食上可以选用荷叶、冬瓜、薏苡仁、鸡骨草、绵茵陈、鱼腥草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的食物融入到饮食中去,如冬瓜煲、绵茵陈鲫鱼汤。

白腻苔:健脾胃或偏辛温之物

白腻苔为主则要选用健脾胃或偏辛温的食物,如艾叶、薄荷、芡实、生姜、山药、扁豆、眉豆等,如常见的眉豆花生鸡脚汤、艾叶煎蛋、薄荷煎蛋、山药排骨汤等。同时,要配合运动,出汗则湿气也容易去。

2种常见的小儿舌象

很多家长来问诊时都会说,小儿体质、饮食很难调整,小孩子无法表达,我们都不懂!那怎么办呢?如果家长懂一些小儿舌象的知识,或许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问题。

俗话说「若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背后的道理就是要合理喂养,促进吸收,避免营养过剩以及消化不良,那么如何通过小儿舌象来判断呢?

地图舌:调整饮食+健脾胃

地图舌是一种儿童多见的舌象,舌苔往往部分脱落,前面我们都说了,舌苔是胃气化生,舌苔脱落,往往提示脾胃虚弱、吸收功能欠佳。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就要调整饮食结构,要兼顾好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要挑食,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肉类、鱼、蛋都要兼顾。中医方面,可以进行健脾胃的小儿推拿,适当加强户外运动,主要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进食健运脾胃的食物,常用的有山药、扁豆等。

小儿推拿穴位:四横纹穴、脾经穴。补脾经次,掐揉四横纹2分钟。

补脾经:使小儿大拇指屈曲,然后从指尖开始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

脾经,又名脾土,小儿推拿特定穴。《针灸大成》中曾记载:「肝经有病儿多闷,推动脾土病即除。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

四缝穴,是小儿食积、厌食常用的穴位。《小儿按摩经》载:「推四横纹,和上下之气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者用之。」

舌体红降兼有苔腻:饮食均衡,少吃肉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舌象,此种小儿往往有好动、易头部汗出、口气、大便臭秽等情况出现,多属于饮食过剩,食积停留在胃肠道,久则郁而化火。

此种情况,首先要检查小儿进食量是否过多或者不平衡,尤其是肉食是不是多了?要加强蔬菜瓜果的合理进食。如果上述调整后,小儿症状未见好转,而且有大便不通畅情况,建议看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中药调理改善体质。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象解析几种现代人小儿常见舌象及调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