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症#最近有付费读者问我糖尿病怎么治理,其实治理方法在《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里已经说过了,只不过由于是一般性的阐述,并没有对糖尿病做针对性的解释,所以读者依然不懂。
糖尿病是西医的称谓,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从西医的判断能看得出,他把病症归类为糖过多,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我们不吃糖不就完了吗?实际上不管用的。不吃糖照样没有恢复如初,这是因为西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并没有找到。没有找到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西医的理论还是物论啊。
我们按照“道学之道德论”作为依据的内经有了,看看内经是怎么分析的。
在内经里,某种性味食物吃得过多,性味对应的五脏就会得病。食甘味过多,就会让脾脏得病而变得过于缓慢,因此不能消化,久之积食就容易发胖。脾气不能运化,则上行至口,因此会有口中发甜的感觉。这其实就是糖尿病了,内经称之为“脾瘅”。
瘅就是过劳的意思,瘅症就是过劳的病症,在《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提到过“过劳”。过劳必然会让五脏之精过少,从而出现阴虚症。阴虚症其实就是五脏脆弱的意思,五脏脆弱必定得“消瘅病”,上部发热下部寒冷,因此过热造成皮肤被灼烧而消瘦,这就是“消”。过劳就是某种性味吃得过多造成阴实症,以及劳作太多和房事太多,都成为过劳的原因,都会得“消瘅病”。
甘味食物过多,必定其他性味的食物食入过少,所以阴实症只是局部病症,从全体来看依然属于阴虚症。所以减少甘味食入过多,也就意味着其他性味食物要增加,这就是解决阴虚的问题了。
很明显脾瘅只是五脏消瘅病的一种而已。消瘅病其实就是阴虚症最常见的一种具体病症,懂得解决阴虚症则消瘅病也就解决了。因此《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以总论阴虚症为内容,并未展开阴虚症的具体病症,其原因就是这个。
解决方法,当然是避免过劳了,以及五味要调和。这就是《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所针对解决的问题,读者去订阅专栏即可得知具体解决方法。
说得再直白了,西医所说的糖尿病只是从尿液化验得知糖过多,却不知道原因是脾脏的甘味过多,仅仅是把吃糖过多理解为甘味过多,这就是西医营养学的狭隘造成的。按照内经五味原理,性味为甘者,都算是糖类食物,甘不就是甜嘛!所以仅仅不吃过多食糖是不行的,甘味食物都得减少食入才行。
西医依据的是物论,因此不懂“道学之道德论”的五味原理,更不懂五味调和原理。所以读者一定要在《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里,认真阅读以上原理,才能明白饮食如何平衡。饮食调和,并非按照西医营养学实现平衡的,而是按照道学原理调和的。内经原理其实就是依据的道学,所以阅读专栏一定要明白道学的内涵。
为什么叫做调和,而不是按照营养学平衡营养,这个去专栏找答案,包括下文《我与内经》专栏也有细致说明。
知道了消瘅病的病因,就明白过劳是多么的可怕,也就明白了阴虚症的具体病症的表现。阴虚症的具体病症表现可不光是消瘅病,其实病症是无穷无限的,所以解决的根本之法在于解决阴虚症,而不是仅仅是针对一个消瘅病。当然更不要被西医的糖尿病所忽悠了,糖尿病这个解释实在是太过肤浅了。
在《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里,提到了五脏之神的流失,人的精神要内守而不能外泄,其中神的流失具体表现就是五脏之神的流逝,当然精的流失具体表现也是五脏之精的流失。避免受惊、悲哀、盛怒、担忧、恐惧,所以就要求为人处事态度要平和,不要去争夺,不要去炫耀,不要去羡慕。如此可以避免精神的泄露。
精神的内涵,去专栏里看吧。本篇不可能什么都展开,告诉大家伙糖尿病的来龙去脉,如何按照专栏的方法解决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内经原理真可谓解决疾病的终极之法。人若不阴虚,则不会得阴虚症。没有阴虚症则真气充足,真气充足则百病不生。所以解决方法就是为了避免阴虚症,避免阴虚症其实就是让真气充足。
真气充足的原理当然还是要五味调和,五味补足。按照内经原理解决是不是很简单吗?
《道学之道德论初探》专栏里提到了命门火的补充,命门为人体精神的来源,若得了阴虚症,首先得补充命门之火。命门为人体虚无的所在,是人体十二脏器有形水火的来源,命门之火为虚无之火,虚无之火就是无形之火呀,是人体存在和发展壮大的依据。作者在《我与内经专栏》全面展开命门的内涵,读者慢慢就会明白虚无的内涵,也就明白虚无其实就是道德的存在状态,也就懂得了虚无产生实有的学说,是内经原理的依据。
读者若想对内经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要对道学之道德论不断加深理解,而对于人体而言,虚无的存在首先要从命门之火入手。这就是作者解释内经原理与众不同的所在,不是从物论解释,而是从道学之道德论解释,
一旦读者明白了道学之道德论是什么意思,内经原理也就懂了,如何不得阴虚症也就懂了,如何让真气充足也就懂了。当然奇奇怪怪的各种病症也就懂了。
那么读者就去订阅《我与内经》专栏。两个专栏有问题就百度私信我,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