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对人类影响巨大、尚不能根治只能控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的著名慢病,而且它们的致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未能完全搞清楚,确诊有一项已经够闹心了,如果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那如同抽到“下下签”。
糖尿病从类型来看有1型和2型,以2型患者占多数;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以原发性为主。它们都有相应的确诊标准、治疗指南和预防措施。
在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数量都以亿计,其中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25.3%,相当于4个人里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约9.7%,相当于10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确诊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数量,估计约—万人,比较庞大。
高血压+糖尿病“双病加身”、“双鬼拍门”,科学家们形象称这两种病是“姐妹病”、“狼狈为奸病”。医学解释是:糖尿病作为代谢类疾病,加速了肾动脉和全身动脉血管硬化,血流外周阻力上升,引起高血压;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类疾病,会带来局部供血不足,引起血糖异常,长期就诱发糖尿病。
可以这样通俗理解:人体如同一辆汽车,高血压是汽车油路、电路出现问题,糖尿病是润滑、控制系统经常捣乱,开着这辆汽车“趴窝”的风险,可想而知。
患者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那么起码有3个共同点:
1、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后风险明显上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目标都是奔着缩短人类寿命去的,是心血管类疾病和肾脏病变的重要推手。
3、需要长期服药,轻易不能停药,药物对身体会有各种不良影响,需要定期检查。
这些问题,如同悬在患者头顶的重锤,随时会砸落伤人,或者卧在患者身边的猛虎,动不动咬一口,很多人自然认为,或是命运如此,长寿不了。
但实际情况是,即使确诊了这两大闹心和危险的疾病,也有相当多的人能获得长寿,现代历史比较著名的例子有:
1、宋美龄,40岁就有2型糖尿病,长期受高血压困扰,且患过癌症并接受手术,活了岁。
2、张学良,41岁确诊2型糖尿病,老年长期受高血压影响,曾出现急性脑血肿,活了岁。
3、星云大师,年初圆寂,享年96岁,据公开报道,星云大师有50多年糖尿病,两次高血压中风。
有人会把这3位历史名人的例子,认为是有长寿基因、医疗条件好、生活保障得力、有钱有势助长了寿命。其实不免以偏概全,要知道高血压、糖尿病真发作起来,一视同仁,尤其是三番两次协同捣乱,谁能说自己能顺利扛过去?身边例子太多了。
其实,不论是风云人物,还是普通百姓,身上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慢病,仍顽强活到高寿、甚至超过百岁高龄的,并不少见。除了医疗科技的保护,综合起来,他们长期坚持和做好了4件事:
1、认清现状,找到控制关键点,积极主动改变。正视高血压和糖尿病“附体”的现状,不被小道消息左右,其实高血压、糖尿病不可怕,防止诱发并发症才是关键。如何控制并发症?就是血压和血糖控制得当。
一方面要坚持血压血糖双达标,了解疾病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关节点,从改进生活方式入手,严格控制每日总热量,尤其下力气限盐,每日一定不要超过5克。
2、积极开展降糖、降压药物治疗,稳住局面防止进一步恶化。根据自身年龄、并发症多少、经济基础、血压和血糖现状,遵医嘱选用降压药、降糖药。
降糖降压有不少经典组合,适合不同症状表现的患者选用,以降压药物为例,首选降压药是各种“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主要以保护心脑血管和肾脏为重点。
3、适当进行运动锻炼,达到血压血糖双控双降的目的。运动围绕减轻体重,舒缓情绪和精神压力,保持健康心态等重点进行,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方式,每周在频率和时间上给予保障。
4、勤于检测关键指标,坚持随访,对异常表现给予高度警觉。家里备好血糖仪和电子血压计。而且,要把高血脂也纳入日常管控范围。在开始治疗后,为评估治疗反应和效果,坚持随访,每季度至少一次,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随访,搞清原因和预防重点。
所以,高血压+糖尿病,对一些人短期是坏事,但长期却是好事,提醒时刻注意身体异常,不断纠正错误习惯,同样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