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无法治愈但可以控制病情发展的慢性病。在我国,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致死疾病。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此外,它的并发症也很凶险,其中,眼病、肾病和神经障碍,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且全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倍数增长,形势十分严峻。而我国公众普遍缺乏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不足,且存在大量误区。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为三成左右。从本期开始,我们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控专业委员会联合开设“糖尿病”专版,为您介绍关于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帮助您有效预防糖尿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疾病负担,提高生命质量。
糖尿病防控: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
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控专委会主任委员周迎生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年的低于1%,快速增长到年的10.9%,增幅10倍以上,且目前仍在上升。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一亿,位列全球第一,是第二位印度的1.6倍,第三位美国的4.6倍。“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中国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突出特点。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即罹患糖尿病等同于冠心病对健康的危害,成为家庭、社会和经济的重负,但可防可控。《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因此,糖尿病防控的核心是综合干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实践证明,群防群控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是长期有效的基础措施。肥胖,尤其腹部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集聚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是一个缓慢、渐进和长期的过程,身体的脂肪超量堆积在内脏和皮下,对健康损害是多方面的、持续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相互关联,更容易先后发病,均为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硬化性疾病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非药物措施的关键是培养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这能够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病与损害。
中国人如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预防约50%的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有效预防腹部肥胖,则可能阻遏50%以上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不增加医药费用支出,还能够减少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发生发展,挽救接近一半的心脑血管病死亡者。因此,从孕妇、胎儿开始的全年龄段大众健康维护,将会从根本上遏制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对健康的损害。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预防糖尿病呢?首先应积极做好糖尿病防控第一责任人,就是从自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每一天都是新起点。18岁及以上成年人具备以下任何一项,都要尽可能主动积极预防糖尿病: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
3.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4.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5.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6.高血压或正在治疗;
7.血脂异常或正在治疗;
8.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9.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1.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等。
国内外糖尿病防控实践表明,有三个重要的途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第一,获得糖尿病防治知识。应从孕妇开始防病知识的学习教育;出生后的孩子在家庭、幼儿园接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训练;在学龄及以后阶段,维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保持学习预防疾病危险因素知识习惯。
第二,能够自我监测健康状况。青少年,尤其是成年人应该学会自我监测身体健康状况的知识技能。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将糖尿病损害健康限制在最小和可控的程度。
第三,建立和保持健康友好环境。从居家环境到公共空间,不论是学校、社区、商业还是工作环境,处处让人感受到健康促进的环境氛围,这才是使人获得持久健康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尽管糖尿病难以治愈,但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或推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仍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董超李娜
值班主任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转
邮箱:ln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