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8 22:12:00
对于糖友来说,控制血糖的平稳尤为重要,而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都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若听信了谣言,不但耽误治疗,长期下来还会带来不可估算的危害。今天我们再次发文,请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以下8个为饮食谣言,请学会辨别。01、谣言一:糖友不能吃主食错!真相:主食要定量,粗细要搭配《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建议,主食摄入应定时定量,粗细搭配。完全去除一大类食物,显然是不科学的。民间之所以会流传“糖友不能吃主食”的说法,是因为在常见的主食中,如白米饭、白馒头、包子、大饼、油条等都属于高GI注1食物,且中国居民一顿饭的摄入量往往很多,非常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研究显示,与单纯吃白米饭相比,分别用斑豆、黑豆或红腰豆替换三分之一的白米饭后,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因此,建议糖友在选择主食时,应在精制主食中加入全谷物和杂豆类。例如在白米饭中加入糙米、燕麦米、紫米、小米;用麦面、全麦面、玉米面替代白面等。02、谣言二: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真相:没有错误的食物,只有错误的吃法!水果能提供多种营养物质,而且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直接生吃,更利于营养素被吸收。水果不是不能吃,是要注意水果的选择、吃的分量和吃的时间。建议糖友在两餐之间吃水果,每天摄入水果g以下,且尽量选择GI和GL注2都低的水果。03、谣言三:糖友只能吃不甜的食物真相:不能用甜不甜来判断食物含糖量很多人认为“甜”就意味着含糖量多,含糖量多就意味着GI高,其实这几个之间并无绝对关系。例如,我们做糖醋带鱼时,加醋又加糖,当醋的味道掩盖住甜的味道时,口感就变成了酸味,但糖的确还是存在的。水果也是一样,山楂虽酸,但其含糖量高达25.1%,非常不建议糖友过量食用。因此,选择食物不能单纯凭借口感,了解食物中的含糖量以及GI值才最靠谱!04、谣言四:糖友可以放心吃无糖食品真相:无糖食品的GI可能更高!很多糖友存在“想吃糖又不敢吃”的情况,因此无糖食品便有了大量市场。我国很多无糖食品都会用代糖来代替,例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等,这类物质的甜度比糖要高很多。例如,原本制作g的饼干需要添加30g的糖,而作为”无糖食品”没了糖,那食物该用什么来制作呢?就需要加入大量淀粉类食物或酥油、猪油等。而这些食物同样也是糖友们的大敌。选择无糖食品要擦亮眼睛,看看食品配料表再做决定!05、谣言五:吃南瓜可以降血糖真相:南瓜是食物,不能降低,更不能代替药!网络流传着很多“吃南瓜可以降血糖”的说法,事实上,若糖友一味的大量摄入南瓜,也会引起能量过剩、血糖升高的情况发生。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代替药物,之所以说南瓜可以降血糖,是因为如果把南瓜中的南瓜多糖提取出来,确实有降血糖的作用。而南瓜作为一种食物,不会对降血糖起到太大的作用。不要盲目相信南瓜降血糖的说法而大量食用!将南瓜代替部分精制白面来食用,对于控制血糖有一定的好处。06、谣言六: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吃多了真相:不一定!和多种因素都可能相关。2型糖尿病多与后天因素相关,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种类不合理,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食物而导致能量过剩,发生肥胖或腹部脂肪堆积过多等,都易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对于健康人来说,一次两次摄入大量糖分并不会引起糖尿病,身体可以通过分泌胰岛素而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很多糖友都存在超重和肥胖的问题,如果你没有患糖尿病,更要随时监控自己的腰围和体重变化,能降低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07、谣言七:高GI食物一口也不能吃真相:食物搭配和结构、选择份量比食物种类选择更重要!无论是糖友的营养干预治疗还是其他慢性疾病的营养控制中,人们总会有一种“我能吃这个食物、我不能吃那个食物”的想法。其实,食物本身并无对错,没有好或不好的食物。我们的身体需要通过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之所以不让糖友吃高GI的食物、不让肥胖患者吃高糖食物,是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人们饮食容易单一化,只会吃那么几样食物,甚至不懂得控制食用量,容易一下子吃过量,从而导致血糖飙升。而事实是,不谈食物量的推荐都是耍流氓!其实我们平常的膳食中也存在很多高GI的食物,例如,不推荐糖友选择高GI的白米饭作为主食,但用低GI的全谷物和杂类替换掉一部分白米饭,就是适宜糖友吃的主食,其整体GI也会下降很多。总的来说,高GI的食物和低GI的食物混合搭配食用,整体的GI值适中,也能帮助糖友控制血糖。08、谣言八:只要吃药就不用再控制饮食真相:无论使用哪种治疗方案,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手段!很多糖友如果在控制饮食方面做得非常好,血糖一直很平稳,便可以一直不用注射胰岛素。大家千万不要觉得糖尿病的治疗就是注射胰岛素,而在饮食上就可以不管不顾的大鱼大肉、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控制饮食的治疗,再好的降糖药物也难以发挥良效。饮食调控是糖友都应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面对参差不齐的网络谣言糖友要尤其小心,不要看到一个“偏方”、“祖传秘方”就轻信,看到一个说法就盲目效仿。如今网络上科普文章的内容良莠不齐,糖友及其家人们可要具备识别和分辨的能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