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是一本由萧亮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思考》读后感(一):思考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人说出来的一句话,或者做出来一件事之后,身边的人就会问到,你有没有脑子?我们都能理解这句话索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问有没有脑子,然而透过表面看本质,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在问有没有脑子,而是直接在说,你没有脑子。这种人之所以被身边的人说没脑子,就是因为在说话之前和做事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 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曾任职于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萧亮创作了《深度思考》这本书,从封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 在很多书中,讲述案情的时候,作者往往会用化名,或者是某先生、某女士作为案情的当事人。但是《深度思考》书中,作者成为案情的当事人,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在听相声中听到一句话: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像《深度思考》这样类型的书,想要让读者认可,必须做到理论结合案例,有理论没案例,理论是空虚的,有案例没理论,读者领会不到作者的观点。同时还需要六步之间有关联,观点可以自圆其说,并且可以运用到实践当中。《深度思考》这本书做到了:理论正确,案例充实,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并且理论非常具有指导作用。 《深度思考》这本书主要就是介绍了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反馈。本书内容的编排非常合理,全书一共八个大章节,第一章深度思考的核心思维模式,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第一章中对深度思考的六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到第七章对深度思考的六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八个大章节尾章,培养深度思考的100个方法,这一部分虽然有别于全书的核心内容,但是可操作性极强,对于培养深度思考非常有指导性。真是不可思议,作者把书的封底也利用上了,作者在封底对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进行了最简短的,最核心的概括。 有时候做一件事最难的是坚持,三分钟热度的人往往多于持之以恒的人。但是很多人都很难迈出第一步,因此我认为深度思考的第一个步骤定义式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后面的步骤才能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书中写到:精确地定义事物是这个世界上99%的人都无法做到的,可见定义是相当有难度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靠拼爹获得成功,想要成功那就必须要靠自己努力来获得成功,但是如何让自己更快的获得成功?成功之后如何获得更大的成功?深度思考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通过深度思考我们可以掌握世界的运转规律,理解社会的基本逻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实现自己的思维跃进,对事物有更好的思考,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深度思考》读后感(二):六个步骤让我们学会深度思考 当我们被一些问题困扰时,总是有人跑过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即使同样的一件事情,给出的答案也是千差万别,但最终往往都不是自己需要的答案,他们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 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喜欢大量的阅读各种信息,各种社会新闻,文章等等,我们如何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快速的寻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如何判断哪些信息对我们非常重要。 社会上经常出现的一些事情,我们很容易对此评做出错误的评价,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事情的表象,没有看到本质,如果我们需要了解的更深一步,这就需要我们有能够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看透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做出决定的思维能力。 萧亮的《深度思考》这本书,通过六步,告诉我们如何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方法。 第一步:定义 一,对信息的判断 书中说,如果我们接收到一个信息,或者遇到一件事情,即使只有1%的不确定性,就要视之为完全的no。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事情,都要做好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例如朋友说这几天就还钱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好朋友不会还钱的准备。 二,用分析法接近事物的真像 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是,要不断的问为什么。对事物的表象,提出追问,一步步的深入,直到根本,直到找出真正的信息为止。 第二步:抽离 如果对一件事情,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答案时,我们就需要放空大脑了,放空并非睡一觉的问题,而是停止手上的一切工作,换个环境,或者做一些能够点燃生活热情的活动,比如冥想,瑜伽,钓鱼,爬山等运动。 第三步:辨别 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要学会识别事情的本质,例如一个人失业后创办自己的失业,更多的人可能看到的是失业所带来的问题,而失业后成功创办自己事业的本质是这个人对事业的价值观。只有学会辨认和去除干扰信息,才能清晰的思考。 第四步:筛选 学会筛选,我们首先就要学会取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每天面临的许多信息,很多看似有用,其实对我们没有什么价值,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书中“知识四象限”的方法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断”“舍”“离”,只有舍弃了无用信息,只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掌控自己的思维。 第五步:设计 我们首先要搜集好自己需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可以让散乱的信息或者知识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可以通过电脑,U盘能工具,建立一个资料库,当我们提取信息的时候,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信息用图表的方式引导思考,用图表帮助决策,最后我们需要专注,唯有专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第六步:反馈 人们在行动的过程的,往往会偏离自己的目标,一旦偏离的目标,可能一切的努力都会白费,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跟踪,制定一个跟踪计划,防止目标偏离轨道,确保行动和目标是一致的。 只有我们学会了用这六步进行深度思考,就可以避免浅思考,可以让我们更深的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可以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深度思考》读后感(三):你真的会思考吗 说到思考,可能我们会想到:学习时,如何解一道数学题,我们需要思考。买一件东西时,我们在衡量价格,功能,以及品牌,我们需要思考。谈恋爱时,给女朋友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我们需要思考。工作时,如何让领导满意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我们需要思考。可以说,思考无时不刻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 在阅读《深度思考》这本书之前,对于思考这件事,我个人的理解也就是动动脑子,想想事情,做个决定而已。然而《深度思考》这本书提出了浅思考和深度思考,本以为深度思考就是在浅思考的基础上的进步,但是作者认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浅思考和本书倡导的深度思考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正如书的封面写的: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本书深度思考的六步分别是: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以及反馈。这六个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合情合理的体系。作者在讲述这个六步养成法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空虚的理论,书中有很多案例来印证理论的合理性,充分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让读者更加信服作者的理论。非常具有指导效果,运用这个完整的六步养成法,不断地进行实践,完全可以让一个人形成深度思考的思维。 《深度思考》这本书的作者是萧亮,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曾任职于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长期为谷歌、微软、脸书、甲骨文等世界级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和专业支持,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从作者的简介上看《深度思考》这本书可以称为是专业人写的专业的书。 书中有些内容非常能体现我们的现实生活,第七章反馈当中的第二部分,整修,查补执行漏洞,让下一步的思考更完善。第三部分,攀登,用不断的小胜,积累成最后的大胜。有些人对于小错误从来不当回事,并且错了也不去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现在做一些事情后都会进行复盘,就是要分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的得失,我个人认为复盘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发现漏洞,及时改正错误是无比重要的。另外有些人不屑于小成功,总想一步登天,获得巨大的成功,殊不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这一部分作者使用的案例,我们在熟悉不过了,阿里巴巴,马云。 《深度思考》这本书最后的一个页码落到了第254页,或许你以为这本书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这本书并没有真正的结束,书的封底还有精华: 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定义,为思考判断找准方向 抽离,让思考聚焦原始目的 辨别,拥抱理性,去除干扰因素 筛选,排出无效信息,做出正确
北京治白癜风需要多少钱判断 设计,搜索资料,归纳要点 反馈,抓紧本质,永远不要偏离目标 本书封底再次对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当中的六个步骤进行了简短概括,让读者再一次对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加深了印象。 《深度思考》读后感(四):顶级思考高手,从不迷惘,因为有方向 有的时候,我们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走着走着,看到途中怡人的风景,就驻足在那里,忘记了心中要到达的远方,或许就变得迷惘了,但对于顶级思考高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心中始终有方向。 《深度思考》一书本书提出了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分别是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帮助读者从迷雾中看到事物的本质,更深层次地理解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实现人生进阶。 《深度思考》这本书的作者萧亮,是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著有畅销书《应变思维》等。 ① 深度思考的核心思维模式,就是筛选出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只要知道心中的目标,就不怕任何困难。人生有的时候,我们会被表面问题遮挡了视线,导致真正的问题无法被察觉,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它外在的表象。 深度思考的核心思维模式,就是筛选出自己“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要先把心静下来,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想法,从容地思考和行动,找到内心最想要的,那才是人生正确的目标。 比如一个我们常见的生日祝福,看表面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思考,就是代表一段稳定的感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 10月18日,是*的生日,她的好友陈坤准时为其送上生日祝福,从2019年开始至今,连续10年的生日祝福,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陈坤可以做到,因为他珍惜彼此的友谊,他心中有明确的方向,所以,他可以连续坚持,不会被外在所干扰。 ②深度思考养成的步骤之一,无论何时,保持坚定,不偏离最初的目标 当一个人确定了目标后,就要坚定思路,不偏移,时刻记住最初的目标,不要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主见的能力;而是分析他人建议是否合理的能力;三是阶段性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当大环境发生改变时,要把外力转化为内力,不偏离方向。 重要的是,在遇到问题时,不要被事物所控制,而是及时掌控事物,成为掌控者,思考才会有深度,人生有的时候靠的不是聪明,而是一路的坚持。 ③深度思考养成的步骤之二,跟踪,反馈和修正,永远不偏离最初的目标 当我们向着目标前行时,如果某些时候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也许就会向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了,那样不仅实现不了目标,还会与当初的目标背道而驰,没有跟踪,反馈和修正,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的。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做好三点:首先,要明白结果是检验思考的唯一标准,决策重要,但结果更重要;其次,在过程中,要养成“跟踪检查执行效果”的好习惯;最后,定期进行总结,检查行动与目标是否一致。 总之,《深度思考》一书, 作者萧亮就是想告诉读者,人生最理想的事情就是梦想成真,实现心中的目标,而那些拥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在做事之前就目标清晰,虽然过程中有外在干扰,但他们在前行的过程中,有“跟踪计划”,他们始终都围绕着目标,没有偏离方向。 这本书的内容,实用性非常强,里面的步骤介绍非常详细,还穿插了具体的案例,让读者阅读后,有很大的收获,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有帮助,值得细细品读赏析。 文章作者简介:梦苑静儿,情感领域创作者,喜爱读书,穿梭于文字丛林中的女子,手百问答达人。 《深度思考》读后感(五):六步学会深度思考 这段时间一直在外地培训,难免会遇到出行不认识路的尴尬。后来意外地发现某种导航类的APP甚是好用,想要去某个地方只要输入名称,轻轻一点该应用便会为你列出步行、汽车、公交、驾车等等多种出行方式所用的路线、时间等详细内容。一时间感觉这玩意甚是强大,简直是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不过也有熟悉本地地形的人告诉过我,导出来的这些内容其实并不是最佳的出行路线,有些内容还是不准确的。其实这倒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APP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根据大数据统计而得来的信息,为的就是一个查找快捷,这其中肯定会有一些冷门但是却很经济合理的路线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所以自然也就被APP忽略掉了。 说到这里我倒是不由的联想到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出的判断是来源于经验和数据统计而得来的信息的又何止是死板的APP。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不自觉中陷入了“浅思考”的思维模式,遇事只会凭表面显现来进行最直观的判断,却往往忽视一些背后隐藏的内容,从而不会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结果必然是会做出不正确的选择,给自己带来一些闹心的麻烦。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摆脱肤浅的思考方式,学会运用“深度思考”来判断事物做出正确的决断?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萧亮将用他的六步思考法来告诉你如何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深度思考养成第一步:定义 著名的墨菲定律曾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有可能出错的事情一定会出错,如果你担心坏的情况可能发生,那它可能真的会发生。 所以我们在面对信息时,要做好两手的准备。首先学会先问“是不是”,再问“为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什么”。其次,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时,都做好其“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遇事多问一些“为什么”,就能够避免很多低级的错误,让自己思维中的漏洞逐渐的得以修补。 深度思考养成第二步:抽离 在当下,我们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思考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情绪影响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适当的放空,让自己从一团乱麻的情绪中以及无关的信息中抽离出来,专心思考,逐渐回归到原始的目的之中。 深度思考养成第三步:辨别 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觉得一些问题理所应当,从不去质疑其中的正确与否,让自己不自觉的陷入了一个难以攀越的“深井”,所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深度思考养成第四步:筛选 面对大量的信息,除了辨别之外,学会“取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内容。多,并不代表一定会有用;少,不一定表示匮乏。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狠狠心学会“断舍离”,宁愿只取有用的10%,不要无用的90%。 深度思考养成第五步:设计 这里所说的“设计”,其实更多的是归纳总结的意思。经历了“深度思考”过程中前面的几个“步骤”,我们进入了最关键的地方,要将之前所接触到的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完善自己的思路,从而得出精细准确的结论。 深度思考养成第六步:反馈 经过一番“深度思考”,我们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那么究竟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呢?这也是我们判断之前“深度思考”的行为方式是否正确的办法。及时的发现整修问题,修正之前思考中的漏洞与不足,才能够让我们接下来的思考更加的完善,真正的学会“深度思考”。 说起来这“深度思考”似乎也不算太复杂,通过六步就能够养成,更何况作者萧亮,在他的书中运用大量的实际事例都为读者进行了清晰详细的阐述。不过,至于能不能讲这六步法融会贯通,还得靠自己的领悟了。 《深度思考》读后感(六):《深度思考》马云、马化腾等商界大佬推荐的思维法则 为什么曾经的经验不靠谱? 为什么聪明人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选择多了,反而越容易错呢? 人们时常用那些个人经验和他人统计的数据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类思考俗称 浅思考 。但这种思考往往在分析的过程中会忽视“时间尺度也大环境变化,容易浅尝辄止,而为达到一定的深度思考,这样往往容易被表面的事物所蒙骗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深度思考》就是对这种浅思考的一种反思,作者萧亮,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曾任职于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长期为谷歌、微软、脸书、甲骨文等世界级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和专业支持,是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 《深度思考》告诉你如何通过深度思考的六部从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帮助我们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各类问题,从而透过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读,从而实现人生进阶。什么是深度思考?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的逼近问题的本质,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接收的信息不但多样化,并且信息量大。那么,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所获知识的多少,勤奋的程度如何,而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当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碎片化的娱乐、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当速食快乐代替咀嚼价值,就会慢慢丧失原本的思考能力。 “思考始于怀疑”只有时刻对事物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才能保持思考的能力。如何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第一步:定义 对于信息的判断应该遵守墨菲定律,任何有可能发生的事都会发生。 “可能”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自己也不确定是否靠谱的事情。人们的直觉有时可能是对的,但在现实里,大多数时候却是错的,因此乐观想象、期待的结果时常让人大跌眼镜,无法称心如意。所以,在对待事物的时候要做出自己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 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做好两手准备:1.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2.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事情做好其“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 如果有人就某件事对你做了100%的保证,那么着中间100%必定存在问题,你就要做好两手准备。第二步:抽离 当你对一件事存在疑问却又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学会放空,让大脑休息一下,转移注意力,让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放空。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创作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多部畅销全球的作品。他是天才作家,而是调节大脑的高手,除了写作,每年还会参加马拉松比赛,作为长期脑力劳动者的一种放松方式。没东西可写的时候,干坐着只能吃力不讨好,有时候坐上几天都写不出一个字,不如放下笔,去外面走走,从生活里找到灵感,这就是放松。 而有时候思考也需要放松,就是从原本的问题中将自己抽离出来,因为“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第三步:辨别 将信息进行割裂,去除那些“理所当然”,拥抱理性。在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总是被“理所当然”这个词骗的团团转。它不知“害”了多少人,又浪费了多少人的时间、金钱和资源。辨别的第一步就是推翻那些“理所当然”的信息。 只有辨认和去除那些干扰我们的信息,才能进行清醒的思考。识别干扰信息原则就是抽离出问题后,尽量减少无关的信息。第四步:筛选 人们在聊天时80%的话几乎都是废话,浏览网站同样也有80%的信息纯属是浪费时间,可以说,这其中重要的信息在余下的20%之中。 所谓无用的信息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需求不匹配,2、缺乏时效性,3、具有欺骗性 筛选顾名思义就是取舍的问题,就是在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那些高价值的信息,他们的占比往往不会超过10%,含量虽少,但其意义却很大,往往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步:设计 这里的设计,其实用归纳总结更为贴切,通过搜集一切深度思考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归纳赠礼,通过四维盗图的方式展开“可视化决策”,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完善深度思考的思路,达到精准对策。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第六步:反馈 了解事物的规律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事物的本质是什么,顶级思考的高手并不是他们比你努力,而是他们比你更懂得世界的运转规律,比你更了解这个社会的基本逻辑。懂得如何将问题化繁为简。将问题归零,紧抓本质,才能让思考“更少但更好”。我们为什么需要深度思考? 在萧亮的《深度思考》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距离真理更近,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的目标。 时常进行深度思考的人,不论是对事物的概念还是问题都会保持一种持续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成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人们眼中的那些大佬马云和周鸿祎,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佬并不是他们比我们更勤奋,而是他们对某个领域的深度思考所产生的结果。马云因为对电商的深度思考有了阿里巴巴;周鸿祎对流量的深度思考,带领奇虎在互联上创下了一片奇迹。 想要成就一件事情,光有那个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思考落实到实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碎片时代,每天我们接收的信息量很大,在获取的过程多思考,多想,从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像盲人摸象一样,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在按照结构思考的逻辑将各个部分进行搭建组合。 李小龙说不怕一个人会100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100遍。 《深度思考》读后感(七):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遇见过很多人,可是我们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确实,为了钱和梦,我们不得不在人生的修罗场上厮杀。别人说读书可以明智,我们就拼命的学习;别人说经历丰富可以提高认识,我们就到处游走增加见闻;别人说掌握大量信息才可以夺得先机,我们就不停的搜索资料。但是结果却是,我们累成了狗,却依然没有活得像个人样。 其实,毫无原则的追逐别人的经验,自己没有产生新的认和,别人的经验就不过是一袭华美的袍,装点了你的人生,却于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真正的改变。 真正要让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对你造成正面的影响,这都需要深度思考。只有你进行了深度思考,曾在你生命中与你相遇的东西才会扎根在你的生命,焕发出生命的色彩,生长出真正属于你的、对你的人生有用的东西。 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思考只能停留在浅层,无法进一步深入,不是我们不想进行深度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进行深度思考。 任何一件事情的表面总是千缠万绕、层层包裹,没有一定的技术和耐心,我们是无法到达事物的本质的。但是萧亮在《深度思考》中帮我们从入门构建起深度思考的“六步养成法”,为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创建了思考的底层逻辑,帮我们破解99%的浅思考困局。 作者萧亮,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他曾任职于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长期为谷歌、微软、脸书、甲骨文等世界级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和专业支持,是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在这本书里,他着重讲到了在现在漫天的信息,“权威”的信息真的权威吗?权威的信息真的对你有用吗?我们要怎样摒弃“理所当然”、用真正不受束缚的方法去思考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一、我们有哪些思维误区? 1、以为爱思考就是会思考 我们经常以为爱思考的人就是会思考,其实那只是你的内心戏丰富。比如对方来你家做客,你坚持请别人吃饭,别人不吃,你就会得出许多荒谬的结论:嫌我做的饭不好吃、瞧不起我、不想和我做朋友……其实原因只可能是对方肚子不饿。 这种爱思考的人不仅内心戏丰富,还喜欢瞎操心,有强烈地控制欲。他们把别人弄的很累,也把自己折腾得够呛,等到遇到真正要思考的事时,却像一只无头苍蝇,拿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 2、以为最关键的可能是无用的信息 我们总是容易被表面眼花缭乱的景象所迷惑,以为别人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就是想击中我们的要害,吸引我们自投罗网,让我们误认为他们说的正是我们急需要的,但等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建议,才发现那些东西无关紧要,甚至成了我们生活的累赘。大多时候别人提供的信息其实与我们的需求并不匹配。 3、别人给出的答案以为是自己的思考 人类天生具有惰性,总希望一切能手到擒来,自己能一步登天,但是所有的获得都必须付出艰难的探索与跋涉,这就与我们天性不符,于是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公司与个人,不停贩卖自己的思想与答案,像什么“30天让你月入过万”、“我是怎样年入百万”的干货大行其道,事实证明我们报了很多课程,虚心地学习了很久,自己的境况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焦虑。 4、随大流,以为大家想要的,也是自己想要的 时代快速发展,昨天还跟我一起遛狗吃火锅的朋友,今天却发现他已改头换面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把自己抛弃了。于是我们痛定思痛,看别人干嘛我们就干嘛,渴望一夜暴富,结果我们却摔得很惨。 5、以为思考了,就是正确决策 有时候,我们以为不思考一味跟风会失败,我们仔仔细细地思考过了,情况就一定会有所不同。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太天真了。因为再好的战术,都顶不过一个错误的战略。 6、把思考当做说服别人的武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有一种人总是逞口舌之快,以为说服了别人他就赢得了全世界。但是不顾事实的谬论,你说赢得越爽快,失败得就越迅捷越惨重。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他们从不坚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总是不停的在现实里试探,找到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现实中相同的问题,并不是写在考卷上的题目,他们总有着千差万别的细微差别,任何时候都要以事实出发,用辩证的方法去有针对性的作出决策。 二、怎样去进行深度思考? 浅思考在本质上属于静态思考,理想化地认为思考的条件恒定不变。深度思考则属于动态思考,即认为任何用来思考的条件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真正的深度思考,是建立在具体事物上的动态思考之上,能够在运动之中层层剥去事物的表象,找到事物的内核,也就是在复杂的情况下,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在《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就详细介绍了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这六步的养成,帮我们打造深度思考的能力。 1、定义 定义就是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知识、思维区别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分辨出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 定义外部信息就是要找出有用信息中的微小错漏,从多方面去考察问题本身,包括人性的复杂和任何小概率事件。 当然,要做到准确定义外部信息,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这是有许多硬性条件的。首先我们有具有足够的知识,去解析这些有用信息,然后要具有刨根问底、不达到终点不罢休的耐心与专注。 但是在判断这些信息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包括个人的立场、倾向性、猜测、有意和无意之间大脑对信息的改造,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尽量加固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以一个更开放、更开明地态度来处理这些信息。 如何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跳出固有的局限,作者提出了以下八项改进心智模式的方法: 学习 自省 总结教训 通过更换环境来变更思维路径 避免选择性观察 情景规划法 从深度汇谈道深度思考 坚持与持续的修炼 我们都是从一步步的学习当中进步、在与外部交流中获得新的认知、在不断的行动中获得自己的经验,真正做到能够成为独立思考的“思想家”,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清楚自己产生某种观点的原因和依据; 第二,希望并主动寻求别人讨论自己的观点,欢迎他们来发现推论中的破绽; 第三,希望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想听到、看到不同观点所凭借的依据; 第四,主动设身处地增加新的信息渠道,随时修正自己的结论。 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对事物做出了定义的能力越强,思考就越精准。 2、抽离 思考是一个我们大脑与外部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定义是整理、简单化外部信息,而抽离是放空、简单化自身思维。 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自己从事物中抽离出来,才能一个更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事物,才能以一个全局性的眼光看明白事物的整体趋势。抽离是一个转换视角、并使自己大脑放空的一种反向思维模式。 正确思考的姿态有三点: 1、不偏离思考的主要目标(目的纯粹) 2、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持续思考) 3、规避复杂和表情的无关现象(直达本质) 思考需要目标明确,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并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掌握返璞归真的技巧。爱因斯坦说:“每当我的头脑没有问题思考时,我就喜欢将已经知道的定理重新验证一番。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让自己有个机会充分享受一下专心思考的快乐。” 我们平时思想上又太多的干扰、陷入思考的死胡同时,脑子会越思考越狭隘,这时候不如放空,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当你觉得大脑力有不逮时,就卸下重担,享受些许轻松时刻; 第二,定期安排不思考的阶段,让大脑彻底休息,以调节思维的敏锐性; 第三,不是任何事都有思考的必要。比如今天吃什么,朋友已经决定了就随她吧,没有必要去考量其中的每一种营养成分对身体是不是有用。 抽离,让自己暂时的做一个甩手掌柜,充分享受,不用去考虑它的意义。你会发现这一个最放松的状态,你的大脑也感到最愉悦,绝妙的点子会轻松地冒出来。就像巴菲特、乔布斯这样的商场精英,他们都有度假的习惯,遇到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去放松放松。这就像房子住久太脏了,我们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房间的面貌就会马上焕然一新,同样,我们的大脑也需要不定期的除陈革新,使他永远保持活力。 3、辨别 当我们用定义整理好外部信息、用抽离调整好自己的内部状态之后,我们就要从这些有用信息当中辨别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看似有用其实是受固化思维影响的、哪些是可以接近事物本真的内容。 信息都有它的时效性,但是我们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则,往往被我们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可打破的规则。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掣肘,但这正是我们急需要打破的。 乔布斯在苹果一体机上市的时候,大胆的去除了软盘驱动器。但在当时,设计师和厂商,包括用户都已经习惯了软盘驱动器的配置,虽然A盘因为储存能量小很少被用到,但大家都认为那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甚至设计师都已经习以为常的接受了它作为一个摆设,不肯将它去除,乔布斯针对这个问题毫不客气的指出:“我知道你们对可能植入的这些功能有几千个很酷的主意,当然我们也能够做到。不过,我们不要这些主意,那太寒碜了。创新不是对一切都说Yes,而是保留它最重要的功能,对其他的一切说No!” 强大的辨别思维能力包括: 1、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 2、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 3、熟悉各种思维逻辑。 要从大量的无关信息和干扰因素中进行理性的推敲与甄别,就要我们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拥有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能更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分离出有用信息。如果我们害怕被惯性思维引导,可以从对立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事物,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最具体的应该是抛开以前的成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剔除无用信息。 4、筛选 筛选就是真正做决策的时候了,最终保留哪些最核心的信息,就取决于这一步。筛选的标准要遵从两点:严格做到最精简,有利性要面向未来。怎么理解呢? 就是对于可有可无的部分,暂不明确它对目标的有用性时,一概予以去除。对于有些前期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和金钱的部分,不要因心理上无法舍弃就保留,而是要考虑未来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得于利,也就是及时止损,为思考减负。 做出这些决定是要有极大的勇气和魄力的,不能有丝毫的模棱两可,因为在做决策的时候该断不断,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筛选过的信息虽都是针对目标有明确的有用性,但这都是些凌散的信息,我们要通过有目的性的重组,使之为目标服务。要赋予这些信息以正确的逻辑,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处理: 第一,集中和归类。把这些信息经过整理,让我们需要得出的结论一目了然。 第二,系统化应用。重组信息是为了挖掘它们最大的价值,让它们能够为己所用,最好能体系化的做到重复使用。 第三,查漏补缺。经过系统化的分析,看看还有哪些信息需要继续补充,然后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去搜索这方面的信息。 深度思考走到这一步,就已经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找寻事物的本质,就是为了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制订指导性的战略和实际行动的战术。 5、设计 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有其目的的,都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动机。当我们探到事物的本质之后,就要用它来制定最根本的战略。战略一旦确定不可动摇,所有的行动都要服务于这条战略。而依据战略而制定的战术,只有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地加以修正和调整,在一个动态的情况下去实现最终的目标。 在设计战术的时候,我们同样要收集信息加以分析,确定当前符合现状的行动方案。收集信息就是用各种搜索方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精准信息。不仅要搜索,还要集成、整理和分类,及时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定义、抽离、辨别和筛选,最后还要归类、去粗、留精,加上可供检索的标签,以便自己随时取用。 设计要聚焦于当初的核心目标,不必强求完美,但大方向不可改变,可以用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方法不断完善前进的步骤。 6,、反馈 在实际行动之时,我们有时候会走着走着偏离主线(也就是制定的战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头检视,及时予以修正。现实中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影响我们向目标迈进,比如外部世界情况的变化、情感因素的介入,过于忙碌而无暇总结、行到遇挫而自我怀疑等等,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决策和行动的过程很重要,但结果更重要,因为结果是验证思考的唯一标准; 第二,行动编离目标十分常见,没必要耿耿于怀,但要形成跟踪检查执行效果的习惯; 第三,制定跟踪计划,最好的办法是定期和阶段性的进行总结,为此可以设立执行清单,记录和检查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 反馈机制就是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分析,好的保留,坏的尽量避免用于指导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前进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无限靠近目标才有可能成功。 三、如何利用深度思考去成就我们的人生? 很多人把思考当做说服别人的武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这导致一些聪明的脑袋在生活中百无一用。用深度思考是为了探到事物的本质,为我们的目标确定大方向和具体行动方案。所以成功就是使用这种笨办法,一步一步找到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脚踏实地的前行,任何拿来主义都不切实际,因为现实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理解与执行也不尽相同,只有自己根据当前情况思考的结论,才可能适合当时。 想要成功,最根本的是确定“大方向”,方向在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擅长的,二是你所做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确定大方向后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你拥有哪一种“非我不可”的优势能力? 第二,你能否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三,你有没有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思考和行动力? 与其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一个领域100%的要素中,不如用80%的精力来学习其中20%的精华,抓住它的本质,处理好它的核心要素。 成功的关键不是你读了哪些书、认识了哪些人、有什么背景、想做什么事情、思考了多少,而是你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之后,有没有采取准确、直接和决定性的行动。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这本书从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反馈六个方面一步步帮我们构建思维的底层逻辑,让我们能从海量的信息、层层包裹的表象上剔除迷感我们的假象,像剥洋葱一样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质,然后基于事物的本质设计出我们的行动方案,并在行动中不断修正具体的行动细节。 雷*曾说“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探到事物的本质之后,再做出行动上的部署。但是一旦找到事物的本质,行动部署被确定下来之后,所有的调整只能在战术上,战略上不能有丝毫动摇,不但如此,当在行动中有些行为偏离了战略的轨道时,一定要及时纠正,使行动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