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整理的内容来源于网络]
1.什么是产业扶贫?
2.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
3.产业扶贫再认识
.产业扶贫新路径
5.“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6.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
7.延安市探索出八大产业扶贫新路径
8.“互联网+”补强贫困软肋
9.旅游扶贫是招发展好棋
10.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11.产业帮扶走新路
12.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1.什么是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其发展内容为: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产业扶贫可看成是对落后区域发展的一种*策倾斜。
2.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
关于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调结构、转方式。武陵山区的情况和粮食主产区以及发达地区的情况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围绕提质增效调结构。农业部在武陵山区定点帮扶30年,打造了地方特色产业基地,比如恩施,目前有多万亩茶园。下一步,不应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而是在品牌打造和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结构。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大部分是以原料和初加工的方式销售的,一产所占比例过重,恩施的农业加工增加值和农业产值比为0.78∶1,远远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如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但与农业的融合度以及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有待加强。围绕特色调结构。恩施州有“世界硒都”的美称,也是恩施的最大特色,因此恩施的农业产业要围绕硒产业调结构,做好做足硒文章。围绕传统优势调结构。恩施州马铃薯种植面积有多万亩,农业部扶持30年,科研优势比较明显。下一步要在马铃薯种业发展和加工、储运方面进一步加强。
在转方式方面,总体方向要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在贫困地区,核心是抓好组织化,没有组织化,分散农户各自为战,其他要素无从谈起。因此,要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致富。
二是创新*府投入和服务三农方式。以往农口的项目总量看起来很大,但面对众多扶持对象,就显得少而分散。近两年,农业部在产业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也做了有益有效的探索。去年农业部和邮*储蓄银行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部里拨付恩施州万元,用于贷款担保基金,以1∶10撬动0万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上报申请额度超过亿元。建议下一步扩大额度和范围,省级也可适当比例投入,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另外,也可以探索中央财*资金以村集体名义投资入股龙头企业的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外部环境。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以村为战场,统一协调的特色产业扶贫的工作机制。抓好乡村两级产业脱贫规划和计划。中央、省和地市州重点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县级*委*府主抓推动落实,由下至上,逐级制定产业发展需求或规划。按需施策,精准投入。以乡村产业脱贫规划和计划为基础,整合各类资金和社会资源有序投入,避免盲目、重复和遗漏。建议尽快出台整合资金后精准脱贫的考核及审计办法,给地方*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违规违纪提供保障。
3.产业扶贫再认识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些贫困地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不仅培育了马铃薯、中草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等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而且探索了“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不同主题的利益联结机制。1年以来,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产业扶贫贡献巨大。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
应该说,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在很多贫困地区形成共识。
(一)
甘肃定西,土豆从脱*种薯培育、农民种植、鲜薯购销与贮藏到马铃薯精淀粉与变性淀粉加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38.2亿元。
在成为“中国薯都”的同时,定西中药材从育苗、种植、购销、贮藏、切片加工、萃取加工到保健品、化妆品开发,也形成了全链条产业体系,并吸引了国内千金药业、扬子江等一批知名中医药企业,分别投资中药材仓储、物流、饮片加工和期货交易等环节。年,定西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药都”正在加速发展。
不仅仅是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定西现在打造成了“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在甘肃,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靠智慧、靠技术,巧妙利用当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主导产业唱主角,孕育出多种全国独具优势的大产业:封闭沉寂的陇南大红袍花椒、油橄榄成了大产业;革命老区庆阳,苹果产业映红了一片天。
伴随着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的扩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经销、贮藏等龙头企业相继崛起,他们为贫困农户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训、销产品,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缺启动资金、缺技术、缺产品信息、缺销售市场的难题,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贫困户在扶贫产业中增收脱贫。
(二)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省份,四川的乡村旅游走在全国的前列。年,四川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亿元。
成都市郫县的农科村是公认的乡村旅游“排头兵”。从年开始,该村村民就在“徐家大院”的经营者徐纪元的带动下,靠着经营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农科村的人均收入3万余元,旅游核心区的人均纯收入高达5万余元。
锦江区的“三圣花乡”是成都人休闲的“最爱”。在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了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五朵金花”,让三圣乡四季鲜花常开,游人不断。近几年来,三圣花乡每年都接待游客万人次左右,年产值接近两亿元,近万名当地村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就业,三圣乡也成为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区。
在四川,连片式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很多。四川旅游局有一项统计: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村超过个,带动余万农民受益。
在连片式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四川各地涌现出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成都彭州市鼓励村民通过自建乡村酒店、联建乡村酒店和企业整体开发经营等三种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在经营上,村民可以将住房交给经合组织后,按照“保底分成”的原则,参与项目经营分成;也可以由经合组织将农民富余的住房集中后,委托有经验的企业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
德阳绵竹市制订出台一系列鼓励*策,例如为村民们集中购置家具、床单等接待用品;为有意愿搞农家乐的村民提供贷款优惠;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培训。
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甘孜州丹巴县,牧民依托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一大批“藏家乐”蓬勃兴起。为了使当地“藏家乐”走上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县*府协调农业银行贷款百万元,引导挂牌民居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建淋浴间的“三改一建”工程,大力提升接待档次。至年,丹巴县已有旅游民居接待11户,接待床位多个,藏寨民居共接待游客5.2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的50%以上。
(三)
晴隆县,作为贵州“贫困+石漠化”的典型,从1年的6只波尔山羊种羊起步,到年实现存栏羊2万只,覆盖1.28万农户,75%已脱贫致富,人均养羊收入元,创立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晴隆样本。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6年实地考察晴隆种草养羊项目后指出:“草地畜牧业适合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特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较好地解决了扶贫开发与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使当地群众从‘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泥潭中走了出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一举多得。”
7年以来,贵州全省上下积极行动,通过编制省、县及基地三级规划,整合多层级*府部门协作、多形式技术服务、多元化社会服务三大资源,强化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项目区管理干部三类培训,创新扶贫资金整合、产业推进、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三大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及活力,相继在51个县展开了大规模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攻坚。
当然,相对传统农业,山地生态畜牧业属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生产经营难度和技术风险大得多,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和农民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贵州不是传统牧区,起步较晚,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绕不开的困难和问题,如良种畜体系建设滞后、技术服务跟不上需要、农户投入能力弱、科技素质差、疫病风险大、种畜价格飙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些地方成功率不高、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等。
为此,贵州省相关工作团队赴内蒙古、山东、云南、四川等多地,考察学习,外引内联,抓好开放带动、技术服务、机制创新、产业化经营四个关键,健全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质量安全、加工流通五大产业体系,在全面推进中突出重点,在加速发展中优化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提高效益。
晴隆模式带给贵州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而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为国家11.83亿亩草山草坡的综合利用和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
产业链:产业扶贫的核心
我国产业扶贫的成功典范可以说东西南北处处有,上述甘肃、四川、贵州的几个案例,是西部产业扶贫的代表,和全国其他产业扶贫典范一样,他们的实践诠释着产业扶贫的生产要素、产业链等一系列“关键词”。
(一)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有许多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地区产品的生产不仅依赖于自生资源的占有程度,而且决定于与产品生产相关的生产要素的组织程度,生产要素的组织水平决定产业开发程度,产业开发程度越深,产品的品种会越多,质量会越高,市场的边界和需要求会越大,竞争能力就会越强。从这个层面上看,产业决定产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决定一个区域的竞争力水平,决定一个区域贫困与富裕的程度。
但是,产业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实现途径,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和单一产品的开发上,必须用能够链接各类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和延伸生产链、产品链的方式来实现产业开发建设。贫困地区产业化建设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生产方式,不能停留在产品的初加工和初级产品的开发上,而应该扩大产业的链接能力,提高产业价值水平,衍生产业的综合开发效应。这对更广泛地提高贫困地区脱贫能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打造持久的致富机制极为重要。
贫困地区产业成功或不成功的许多证据表明,任何产业如果仅停留在单一的产出形态或简单的初级产品上,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经受不住市场风险的考验,导致投入产出的比例失衡,甚至会出现产业投入越多、规模越大,产出效益越低的情况。
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贫困人口众多的省份,实施产业扶贫必须有前瞻性的规划、明确的定位、科学的组织、系统的生产,以及始终如一的方针*策和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而不能盲目趋从,低层次和低效率重复,否则将导致产业基础不稳,如履薄冰。
(二)
过去我们总认为,只要资源丰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就可以发展。
很多贫困县都有着同样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真正兴起旅游产业的却只是少数贫困县。有的地区资源并不丰富,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经济强县,而一些县有煤矿、铜矿、铁矿甚至还有金矿、银矿,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与否,并不完全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俭,而是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资源配置微观主体的变化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
资源或者说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要素,如自然资源、一般劳动力等;一类是先进要素或高级要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等。低级生产要素流动性相对较弱,而高级要素的流动性相对较强。高级生产要素是低级要素由一种单纯的存在转化为商品或服务的催生婆。有资源,但如果没有资金启动、技术开发、管理对市场的驾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那么,资源就不能进入产业链实现增值,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高级生产要素聚集起来的能力,是一个区域的重要竞争力,也反映了一个县区、一座城市的执*能力。
一切生产要素的本质是获利。要素聚集能力取决于低交易成本的商务环境。交易成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府内部的交易成本,包括上级为下级服务的效率、*府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如果一个报告,上级为了显示权威,拖来拖去、压来压去;如果一件事在多个单位之间议来议去、推来推去,交易成本肯定都高;二是*府与企业之间的成本。如果一个项目审理一年,“卡要”不止,交易成本也会增加;三是企业之间的成本。如果彼此失信,交易成本则难以估算。因此,交易成本高的地区,不仅不能把外部的生产要素聚集起来,相反由于环境恶化,连本地的生产要素都可能被挤走。
可见,资源丰富不等于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只是形成生产力的初始禀赋要素之一,而且发挥作用受种种条件的约束。比如,人力资本禀赋条件决定它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决定它的开发效果等等。归根到底,自然资源只是一个地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原材料”。这好比一只优质灯泡,离开电就只能是玻璃和钨丝,绝不会发光。
近些年来,浙江、江苏两省家具产业崛起。从地理位置看,东北三省似乎更有优势。因为东北三省木材富集,有就地取材的便利,但浙江、江苏更有市场优势:其一,两省更发达的市场分工体系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使资本的回报率更高,这就能够激励各类资本进入市场;其二,投资的密集带来家具企业聚集,这就放大了企业之间彼此提供的扶持效应,使信息对称、交易便利、成本低廉、竞争力强。同理使然,湖北并没有聚乙烯资源优势,但其仙桃市崛起了无纺布产业。这种现象在全国不一而足。
所以在今天,决定经济区位的因素已不再是自然地理位置,甚至也不是自然资源的丰俭,而是经济的聚集能力。
(三)
既然资源优势不等同于竞争优势,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真正做到产业扶贫呢?
产业链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组合各类生产要素。
产业链是产业运动中一种具有连续性、关联性、扩散性、互补性的运动形式,是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形式的内在联系,是产业不断壮大、不断发展和不断延伸的最高层次。产业链在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中扮演扩张效用的角色,通过自身的链式作用,不断延伸技术关系、供应关系、生产关系、产品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关键要看产业链是否形成,产业链越长,产业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产业链开发建设具备利用优势资源—集中生产—引入生产要素(如各类稀缺资源)—衍生产品—扩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增强扶贫效益的特征,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产业链建设能够转变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这一产业分工怪圈。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建立起来的国家分工格局中,凡是以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往往是经济落后地区,在产业结构上一定是缺乏竞争力的结构。但依靠产业链,许多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使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使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2、产业链建设能够创造非资本、非技术禀赋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的关键要素是资本和技术的支持,在贫困地区资本和技术是劣势,然而,只要导向正确,产业链可以扩大对稀缺资源的吸纳效应,譬如资金和技术引进、产品外包生产、嫁接等就是典型的吸纳效应,减少这方面的成本开支,从而进一步创造和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
3、产业链建设能够创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基于贫困地区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的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比较便宜,在产业链效用的作用下十分利于企业集群,同时在整个链式作用下,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又促成了低成本的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链建设基于均衡生产,因而能够更为有效地组织供应、组织生产、控制风险,确保投资效益。这能为贫困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创造条件。
5、产业链促进产业衍生,扩大产业效应更有利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布局,有利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产业扶贫是一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扶贫方式,他强调产业运作的内在机制,通过相似于工业化的组织方式,整合技术、生产、管理、市场等各个环节的优势,实现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一体化运作。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建设,在贫困地区延伸产业的功能作用,对接贫困地区农民与生产与技术与市场的联系,才能真正做到造血扶贫。
产业扶贫面临历史性机遇
理论和实践已然证明,产业扶贫是我国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
(一)
新纲要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12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专项扶贫要求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行业扶贫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各行业部门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
社会扶贫号召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显然,产业化扶贫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
(二)
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五大措施:
一是落实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策。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安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加强贫困地区市场建设。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策。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贴息贷款,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发挥互助资金的作用。
三是落实税收优惠*策。对贫困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投资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五是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企业采取分红等形式让利给贫困农户,共享产业化发展成果。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基础上,连片特困地区应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全产业链推进,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核心力量,以科学的产业带动机制,让扶贫对象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什么才是真正的产业扶贫?产业链的强度和长度为何决定着产业扶贫的力度和维度?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值得思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很多。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拓宽思维空间,循着更加科学的思路探索更为有效的出路。
.产业扶贫新路径
文/《中国产经新闻》王少杰
春节刚过,一场由*企合力攻坚的产业扶贫“大战”在广大农村悄然打响。
种大棚、搞养殖、发展特色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年伊始,国内一些地区农村“农忙”大幕再启,一批涉农好项目、大项目纷至沓来。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已成为国家及地方*府脱贫攻坚“主战场”,并纷纷探索出“以*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为实现中国年全面脱贫提速。
农村“春忙”:群众致富有望
元宵节前夕,河北辖内一些农村的田间地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场景频现背后,不是新年余温在持续,而是为庆祝一批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开花。在他们看来,项目扎堆昭示着为当地群众开启了增收致富新征程。
当下,河北大名县农村正迎来产业扶贫项目的新一轮建设热潮。
据了解,总投资2亿元的千万只小优鸡项目于近日在河北大名县沙圪塔镇西司庄村开工建设,标志着该县在拓展扶贫路径、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名县,面积平方公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个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59人,作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成了该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该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高端化原则,引进了农业养殖项目河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千万只“小优鸡”养殖示范基地。项目预计投产后年出栏万只小优鸡,可以带动地方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自去年以来,大名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财*资金6.1亿元,.51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全覆盖”,1.2万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策兜底。
大名县县长苏雷芳表示,在上级有关部门帮扶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大名县76个村、户、人达到贫困退出要求,已于年12月通过市脱贫退出评估验收,今年2月初接受省脱贫退出核查评估验收。这意味着,戴了多年贫困帽子的大名县将有望在今年实现摘帽。
不难发现,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贫困地区一直以来单纯靠救济式扶贫始终未能摘掉贫困帽子,而产业扶贫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走出困境,奔向致富路。
有河北基层*府官员表示,发展产业是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说,产业是地域经济的“发动机”,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做好产业扶贫,目的是千方百计让富民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或许,这恰恰响应了国家对扶贫资金到了地方后,则要求须将其中70%左右用于产业扶贫的号召。”2月13日,中国企业创新行动论坛执行秘书长张禹在接受《新产经》采访时表示,近几年贫困地区农村以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在推进,而且成绩比较突出,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强力激活贫困村发展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成效。
选准产业:脱贫更具底气
“不过,产业扶贫,既要选准产业,又要‘摸清家底’”。有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正视因地制宜重要性,根据贫困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潜能和群众意愿等因素,引入接地气的产业。也就是说,要确实是切合实际的发展好点子。贫困户参与热情高,有发展后劲,提高了扶贫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扶贫产业项目还必须有新载体,注重发挥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贫困户自身与项目对接,没有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很容易无疾而终。探索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保底价收购、实行入股分红等方式,可破解“生产容易销售难、增产容易增收难”等问题,让贫困户有更稳定的收入保障。
而这一说法,或已通过四川凉山州的多年实践得到证实。
年,好医生药业集团将已经实践成功的附子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向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冕宁县扩展,并在6个乡试种了亩,辐射0亩,年该企业还在盐源县、美姑县开展附子种植试点。
在此之前,该企业先是在凉山州国家级贫困县布拖县开展附子种植项目。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对当地的彝族农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免费提供种源、保底价收购,切实确保种植户利益,以公司+农户+联盟的形式带动了以布拖县火烈村、普洛村附子核心种植区为主的近1万户农民,通过种植中药材附子实现每年户均增收元。
“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整合和带动能力,可发挥行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形*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没有龙头带动,就很难推动产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张禹表示,产业扶贫要接地气,当地要围绕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一批农牧民合作组织、扶贫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能人带动的扶贫产业新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土地流转,保障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分享到发展的红利。
扶贫转向:从“输血”到“造血”
虽然国家和地方*府对精准扶贫力度在不断加大,有些地方也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距离国家规划的年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依然相距甚远。
“如何让农村贫困人口共同奔上小康路,国家及地方*府势必要做好打一场脱贫攻坚战的准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北基层*府官员表示,基层扶贫工作的矛盾与问题可谓五花八门。产业扶贫的难度也非常大。有的地方有产品没资金,有的地方有人力没技术,有的地方则是有产业没产业链配套等。这些已成为目前脱贫攻坚路上始终绕不过的坎。
此外,脱贫攻坚是一项*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有*策上的“真金白银”支持,但再好的*策机遇,再大的倾斜支持,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效益。
那么,产业扶贫,如何真正做到落地有声?
“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必须在总结过去扶贫模式与成效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表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这需要当地*府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才能彻底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期间,还要避免*府过多地对贫困户指手画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照主观想法为其设计脱贫方案。如果贫困户与*府难以“情投意合”,反而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针对地方*府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做哪些事等问题,张禹认为,应做广大农民以及合作社、公司等做不了的事情。例如,建基础设施,抓技术培训,做产品推广,引资金活水等。从而,培育产业发展的沃土。
“地方*府还要以创新扶贫方式,真正做到扶持到户,让贫困户真正受益。同时,在到户资金的支持上,要改革资金使用办法,进一步加强与银行合作,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拓宽社会扶贫渠道,引导银信等社会机构投入到产业扶贫开发中来,为贫困户破解资金‘瓶颈’”。张禹说。
也有专家表示,地方*府应做好统筹产业布局,实现*府引导全覆盖。这就要求,地方*府需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村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府引导,因地施策、因人施策,逐步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现阶段为实现快速脱贫,地方*府还需对贫困地区农村引导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和网络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推销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广成熟可复制的产业模式,全力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不断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与此同时,脱贫减贫要取得长效,优化人才环境也是产业扶贫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若离开人才教育和培训势必会让产业扶贫落空。这就要求地方*府不仅要投入资金建好厂房,完善优惠*策扶持措施,还要加强现有农民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可以让当地贫困农民素质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让农民成为“明白人”,并享有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
因地制宜:走产业特色路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金融项目部主任蒋任重表示,产业扶贫的实质就是为贫困地区农村找到一个适合发展的产业,同时要引进一个有能力拉动这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再调动金融的资源、科技的资源和其他的资源来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
《新产经》通过梳理以往的扶贫模式发现,重点打造特色支柱产业,是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贫困人口种养习惯和产业发展意愿,采取由*府制定种养计划、提供种苗与技术信息服务、以奖代投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
有资料显示,沁县作为山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年财*收入仅为1.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没有煤炭和重工业使得沁县财*拮据,百姓致富困难,是名副其实的穷县。然而,沁县水资源丰富,空气、水、土壤无污染,非常适合发展有机蔬菜产业,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
借助山西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契机,该县根据自身优势将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全县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蔬菜,尤其是发展设施蔬菜,目前已发展设施蔬菜2.5万亩。此外,该县还启动建设有百万亩果蔬产业项目,仅此一项,将带动沁县及周边区县20万以上的农民脱贫致富,参与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不过,该县果蔬产业发展迅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尤为明显的是,现有的多数蔬菜基地面临技术不过关、标准不统一、市场不对接的问题,经济收益较少,迫切需要引进蔬菜种植和运营的专业公司。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应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强化龙头带动效应,实现“输血”和“造血”式扶贫的有机结合。
为此,沁县通过自身实践已经作出努力。
为有效解决沁县蔬菜规模化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作为当地蔬菜产业领*企业的嘉盛农业,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统一种植培育、统一生产加工、统一仓储物流、统一市场销售,进行全产业链运营,确保蔬菜达到绿色、有机产品标准的同时,实现了当地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在山西,越来越多像嘉盛农业这样的企业开始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和产业集合,从单向“输血式”公益,向提升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公益转变。有迹象表明,这一产业扶贫模式受到当地多个区域农村的青睐与追捧。
5.“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帮扶中如何体现精准?项目资金怎么使用才能实现造血功能?如何构建扶贫的长效机制以增强脱贫后劲?对此,吉林粮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积极探索,并借鉴投资建设中的BOT模式,在帮扶包保村创建了“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经过实践验证,目前初见成效。
一、“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简介
“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就是:将投资建设中的BOT模式移植到扶贫项目建设中,坚持“*府推动,金融支持,企事业帮扶,合作社为主体,贫困户(村集体)获益”的原则,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出资金,*府全力支持,以贫困户(村集体)入股的合作社为运作主体,建设开发扶贫项目,以此实现脱贫致富。
二、具体操作
“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首先是企事业单位根据*策导向筹划项目,获得*府的支持和金融机构的认可,然后是成立合作社、筹集资金,最后企事业单位以BOT方式负责建设—运营—移交(或BLT方式负责建设—租赁—移交)。运营期间,无论盈亏,都由企事业单位负责还贷。合作期间,贫困户(村集体)每年都能享受到利润分红,企事业单位为贫困户(村集体)“打工”;在企事业单位收回成本或偿还贷款后,所形成资产无偿移交给*府或村集体。这样既保证企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支出、使用和回收,又能增加*府(村集体)资产性收益,从而保证脱贫攻坚的成果。
三、案例
以吉林粮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洮南市二龙乡二龙村谋划的“希望农牧小区”项目为例:在洮南市委、市*府的支持下,资产公司将给予特困户的帮扶资金作为股本金,注册洮南市希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二龙村流转56公顷盐碱地,以“整体协调绿色共享”为理念,建设“希望农牧小区”项目,进行水田开发和畜牧养殖。该项目以BOT方式运作,由企业负责筹集资金、建设和运营,经营所得利润按“”利益联系机制(即利润的50%用于偿还贷款和再生产、30%作为贫困户分红、20%投入村里公益事业)进行分配,企业收回成本后,所形成资产移交给村集体管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带到贫困村中,解决村里“志”的问题。
目前资产公司已经投入资金万元,完成项目的一期建设并开始水田开发和畜牧养殖,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运营、当年收益。
四、“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
(一)经济效益明显。一是直接收入。预计“希望农牧小区”项目到年能够实现50万元/年的收入,贫困户收益15万元(人均纯收入元/年),村集体实现收益10万元,第十年回收成本完毕。由此贫困户(村集体)除得到十年的分红外,还将获得该资产其余13年的使用权,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二是增加贫困户日常收入。项目建成后,平时用工都从当地贫困户中招募,可以扩大其收入来源。
(二)社会效益广泛。一是能够建立起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由输血变为造血。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将各帮扶主体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合力。三是各种风险都由企事业来承担,保证了贫困户利益不会遭受损失。四是“”利益联系机制的建立既考虑当前脱贫攻坚的紧迫性,又兼顾多方面利益,能够被接受和认可。
(三)这一模式操作性强,具有可复制性。
在构建上述脱贫长效机制的同时,吉林粮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还在村集体资金需求、特困户日常生活、特困户医疗救助、资助贫困学生、危房改造、募集爱心捐款、关爱贫困村儿童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以“帮扶一村造福一方”的信念,以锲而不舍的韧劲做好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6.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来自河北平乡县开展家庭手工业扶贫的调查
河北平乡县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基础,着力解决群众脱贫“干啥”的问题、“领路”的问题、“靠谁”的问题和“落实”的问题,引导企业把“手工制造环节”分离、转移到贫困户生产完成,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的实效。借助家庭手工业,年全县1.28万人实现脱贫,预计年底,全县再有1.68万人摘掉贫困帽。
探路子解决“干啥”问题
平乡县结合县域产业,着力把现有的自行车、童车、纸制品、电子件等产业优势转变成扶贫优势,引导企业把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资本投入等要求不高的手工环节分离出来,转移到贫困户生产完成。在实践中,根据群众的不同意愿和条件差异,探索推出“三条致富之路”,贫困户适合干什么,就帮助他们干什么。
纯手工模式。针对“一穷二白”的特困户,指导他们从事安车座、糊纸盒等手工活。不用任何投入,没有门槛,挣手工钱。比如糊纸盒,打点糨子,把布条和纸板一粘,再晾干,非常简单。一个农村妇女一天能挣三四十元。该县节固村60多岁的贫困户王大妈说,她没文化、没能力,而且岁数也大了,现在糊纸盒,一天能挣20多元钱,够自己日常用了。
技术加工模式。对有能力、没门路,或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的这些贫困户,扶持他们搞技术加工。只需在家中投入一些设备,做布套、焊车篓、灌电容等,既能照看家,也赚到了钱。目前,有36个贫困村多贫困户参与这种模式。该县大刘庄村民刘大哥,年前因事故瘸了一条腿,重活累活干不了,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从去年开始“缝布套”,不用出门打工也能养家糊口,日子比前几年好了很多。去年,仅大刘庄一个村就有多户实现了脱贫。
股份合作模式。针对有少量资金和资源的贫困户,平乡县通过成立合作社,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与帮扶资金捆绑使用,搞股份合作,让这些贫困户参与分红。该县刘洪康村组织60名贫困户,各自筹备资金元入股当地LED灯生产企业,每年都可以拿分红。
龙头带解决“领路”问题
针对贫困户越穷越怕、求稳怕冒险的心理,通过扶持县、乡、村三级龙头,让贫困户跟着干,手拉手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县里大龙头。依靠项目脱贫致富,制定招商引资优惠*策,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为了脱贫干”,千方百计引龙头,带领贫困群众一起干。目前,依托项目和园区,全县明确了12家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吸纳贫困户上岗就业。仅“好孩子”一家企业,直接安排贫困员工人就业,带动50多个贫困村56家配套企业,吸纳0多贫困户搞车筐、座套加工。同时,“好孩子”又通过配套企业间接吸纳带动多贫困人口就业,使多贫困户实现脱贫。
乡里专业村。平乡县根据县情实际,把全县划分成90多个扶贫片区,每个片区重点培养打造手工业专业村,依托专业村,示范带动周边村庄,开展家庭手工业生产,最终形成成片专业村。该县河古庙镇、丰州镇等个乡镇,依托自行车、童车产业,重点扶持形成布套、鞍座、车筐等0多个手工业扶贫片区;在节固乡、寻召乡,依托纸制品、电子件2个产业,形成了纸盒、电容、密封件等28个加工片区。现在,可以说“家家是车间,村村是工厂”。
村里示范户。在每个贫困村,先扶持发展3-5个示范户,树标杆、当榜样,带头学技术、搞加工、奔小康。以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使贫困户认识到搞手工业,是一条真能致富的好路子。再通过这些示范户,一带二、二带三,带动亲戚、朋友一大圈。
组织帮解决“靠谁”问题
给钱物。专门出台《贫困户购买加工机械、原材料补贴细则》,帮扶贫困户发展家庭手工业。同时,县财*每年拿出0多万地,作为刚性投入,并整合各部门帮扶资金,集中投放。对技术、设备、培训等,贫困户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把钱用在刀刃上。
给技术。将手工业人才培训纳入本地人才培训计划,依托县职教中心等机构,每年组织0多期培训活动。今年以来,组织贫困户参加电焊、缝纫等培训班26期,培训各类技术工人3多人。不少贫困户感叹,穷就穷在没本事,现在四五十岁了,学了手艺、长了本事,能多挣钱了。
给平台。脱贫致富*府给帮助,创业脱贫*府给平台。依托童车产业,引导贫困村年轻人搞电商,发展电商经济。平乡县艾村是贫困村,*府补助买电脑、免费拉网线,支持开网店卖童车,全村通过电商平台成功实现脱贫,并被评为“年度中国淘宝村”。目前,全县有2/3的村开始发展“电商”,平乡县跨入中国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县50强,最近又跻身“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见成效解决“落实”问题
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制定了“精准扶贫方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适合那些手工业、什么时候脱贫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建立电子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哪个时间点干什么、谁来干、干多长时间、干出什么成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副担子挑到底。实行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干部、骨干企业、结对村、致富能人等六支力量分包一个贫困村,对每一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扶持一个手工业项目。书记、县长带头,所有干部向前上,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钉钉子的精神,盯住不放,务求工作见成效、出成果。
一把钢尺量到底。每个季度一评比、一排名,重奖重罚,末尾淘汰。经考核第一次落后的,给予*牌警告;连续两次落后的,离岗扶贫;三次落后的,让位子换人。县委、县*府坚持明确的导向,谁摘不了贫困帽,就摘谁的乌纱帽。
7.延安市探索出八大产业扶贫新路径
做大做优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心任务。陕西省延安市委、市*府针对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一村一品、长短结合、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扶贫方式,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实施差异化帮扶措施,着力实现产业扶贫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已探索出八大产业扶贫新路径。
专项基金扶贫。针对贫困户发展缺资金问题,专门设立了“延安市扶持农村贫困人口专项基金”,每年市财*筹资1亿元、13个县区筹资1.5亿元、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公司各筹资1亿元,每年共筹集资金.5亿元,按照“有劳动能力扶持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解决实际困难”的原则,为在册贫困户每人每年发放补助金元,连续扶持到7年。目前仅投入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专项资金就达到6.76亿元,累计扶持贫困户18.5万户。
金融扶贫。采取*府协调、设立风险担保抵押基金,灵活贷款抵押担保方式,扩大贷款规模。其主要做法:一是建立万—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协调金融部门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为贫困户每户发放3万—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府财*连续贴息三年。二是对贫困户果园依法确权登记,按照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以苹果专业合作社为贷款主体,以果园为抵押,实现合作社成功从银行取得一至三年期的短期抵押贷款,定向投放农资经营等生产环节,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以普惠性金融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互助资金扶贫。建立镇村两级管理、双重担保制约的互助资金管理运行模式,子长、宜川、甘泉三县互助资金运行过程中,将多个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整合成镇级互助资金协会,会员规模由原来的30多户扩大到多户,每户股金由原来的元提高到元,协会资金规模由原来的20多万元增加到多万元,放款程序采取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的双重管控机制,贷款额度由原来最高元提高到00元。子长县余家坪镇对新寨河村、岭湾村、郝家川村3个村互助资金协会进行整合,成立了“余家坪镇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扶持会员发展特色产业,会员户均增收3多元。通过整合增大资金、扩大会员规模、提高会员股金、放大借款额度、降低贷款风险等举措,有效解决了村协会资金量小无法满足会员借款发展产业的难题。
“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扶贫。合作社或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结对帮扶有一定产业基础或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为其免费提供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延长县交口镇“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以“二海”牌有机鸡蛋产销为主,按照“合作社+农户+双向激励”的运营机制,积极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鸡苗、管理、技术、防疫、回收等产前、产中和产品保价回收全方位服务。县财*按照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不同规模给予合作社以奖代补资助,从而建立起双向激励的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土鸡散养已扩展到延川、延长、宜川八个乡镇50个村组,参与农户达到多户,其中年新发展贫困户多户,合作社年收入达到多万元,可带动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果园、承包地托管扶贫。针对特困户劳动力缺乏、生产经营投入不足、管理技术不到位等问题,采取对特困户果园、林地、设施大棚等基本生产资料进行托管经营的办法,使贫困户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确保他们每年有一定的固定收入。志丹、安塞两县与外出和无能力管理的贫困户签订果园代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整合贫困户退耕还林等*策性补助资金,集中用于承包地和果园投入,乡果树站等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村干部和包村干部组成工作组,依据生产环节和技术规范,全权负责果园除草、拉枝、修剪、施肥、清园等日常管理,果园收益分配剔除管理成本后全部归特困户所有,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因主客观原因导致的土地荒芜、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难题。
林业生态扶贫。坚持生态建设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相结合,以林木种苗培育、造林绿化、发展特色产业和森林管理管护为主,大力发展家庭林场,增加贫困户收入。吴起县根据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要求,鼓励贫困户通过自办林场、联户合伙共同兴办林场、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林场分红等形式,有效地增加收入。县财*将家庭林场发展纳入扶持计划,林场所实施的造林绿化和低效林改造,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00元;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发放无息或贴息贷款,扶持家庭林场开展多渠道融资。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增收,又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达到了贫困户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
劳务输出扶贫。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劳务公司整合零散独户剩余劳动力,收集用人信息,实现劳动力供需规模化有效对接,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洛川县根据洛河峡谷地带群众有劳力无产业、塬面群众有产业缺劳力的县情实际,组建成立了“好帮手”等若干个劳务公司,常态化开展人员招聘、职业培训、劳务派遣输出、劳务分包、企业用工代理、信息咨询、代缴保险、代发工资等服务,全方位组织洛河峡谷贫困群众劳务输出,特别是为移民搬迁户提供建筑、运输、家*服务及苹果生产等季节性用工劳务输出。目前登记求职人数达到余人,全部实现循环不间断务工,达到了贫困群众以扩大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生态旅游扶贫。依托自然人文生态景观,积极发展生态绿化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品和三产服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延川县近年来打造*河乾坤湾景区、*河漂流、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红枣采摘园等景区,规划5年在旅游扶贫上总投资万元,每年扶持5个村,每村扶持发展15户,每户扶持资金5万—10万元发展农家乐。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万元,生态旅游村达到3个、兴办农家乐35户,旅游收入占到各自总收入的80%以上。宜川县配合陕旅集团打造的“*河壶口文化景区”,*陵县以原生态三A级自然景区和*帝陵人文景区为基础,发展以古镇古村为载体的乡村旅游,*龙县“田园县城、美丽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挖掘打造旅游文化产品,提供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既扩大了就业,又拓展了群众增收空间,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旅游促精准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执笔人:路高信)
8.“互联网+”补强贫困软肋
前不久,笔者跟一位基层干部聊起了脱贫。他掰着手指头说,要摘穷帽,有三个难题绕不开。
首先一个,群众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过程也有快有慢,*策的精准落实和及时追踪有难度;再有,不少地方资源禀赋并不差,可不了解市场需求,东西再好也变不成收入;最后,农村是社会资源的洼地,教育、医疗服务都有待提升,孩子上不好学,一代穷一代,老人治不好病,全家都返贫。
的确,这些都是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障碍,也是造成贫困发生和延续的软肋,如果不解决,群众的脱贫之路难免曲折和坎坷。
互联网高效、分享、远程的特点,正在为扶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成为补强贫困软肋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互联网+精准扶贫,会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
首先,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扶贫动态数据库,精准对焦扶贫对象,为精准施策提供基础。保持数据的实时更新,随时监控贫困户的脱贫过程,不断调整*策,减少盲动和浪费。
其次,通过农村电商,在供需之间修通高速路,让产品更好匹配市场。销路不愁,农民增收。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改变过去种植的随意性,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由种什么卖什么,转变为卖什么种什么。另外,电商还能带来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
第三,利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精准配置和分享社会资源。现在不少地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推进互联网进校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缩小城乡教育鸿沟。城里的老师站在摄像头前,就能全程用英语与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交流互动;通医院,建立多级诊疗体系,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医院、乡镇卫生院,甚至村里的卫生室,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只有让网络红利广泛充分惠及贫困地区的人民,真正实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互联网,才能不让贫困群众掉队落伍,为消除贫困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撑。
9.旅游扶贫是招发展好棋
在四川,现在还有90多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有没有一种扶贫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并且成本低、效果快、返贫率低?
通过调查发现,旅游扶贫的方式值得借鉴。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市场优势强、产业活、造血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扶贫方式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双赢。四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可以让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转化成对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整体拉动,带动一个片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活跃。
不仅在四川,目前全国许多省份都把发展旅游业确立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扶贫攻坚新主力*。近期,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启动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利用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定了具备条件的个试点村,从融资、项目引进、人才培训、规划设计等方面推动旅游扶贫。根据规划,到年,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将带动约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占全国0万贫困人口的17%。到年,要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万人。
毫无疑问,旅游扶贫可以确保贫困户分享到旅游发展红利。不过,目前旅游扶贫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规范和协调。首先,要科学安排、系统规划,避免一窝蜂;其次,加强对当地百姓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旅游接待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弥补旅游服务人员欠缺的短板。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扶贫方式之间的协同、共促。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给钱给物帮扶,而是要构建旅游全产业链,采取多业融合“抱团”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扶贫是一招发展好棋,但是要想达到预期效果,还需继续“上下求索”
10.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陕西袁家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在摸索中捧上了令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乡村旅游。旅游带给袁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美了,农民富了。该村在8月又刚刚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在全国,有许许多多个“袁家村”。据统计,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万人以上。
乡村旅游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利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的中坚力量。
旅游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目前,乡村旅游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5种:一是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三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四是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五是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
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成为自觉的行动,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真脱贫、不返贫。
日前,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了“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宣布了推动旅游扶贫的具体措施。开展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动员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免费为试点村提供指导、旅游项目策划。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在试点村集中建设一批村组道路、安全饮水、改厨改厕、网络通信、停车场库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大财*和金融资金的支持。为参与旅游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万元至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贷款,财*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开展旅游扶贫项目村村官和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对全国0多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按每年0人左右的规模,覆盖到全部重点村。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开设旅游扶贫专栏,帮助旅游扶贫试点村进行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销售等。
国家旅游局预测:到年全国将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万人,每年带动万贫困农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前景一片光明,让我们拭目以待。
11.产业帮扶走新路
几年来,一个企业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亿多元,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组建专业合作社23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省市13个县的5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元以上。——这就是农业龙头企业湖南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参与扶贫开发、产业帮扶的成功模式。
自6年起,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贫困地区需求,将重点放在武陵山集中连片区域,以旱杂粮为产业,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双赢为目标,促进贫困地区群众生产致富,并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该集团首先成立产业帮扶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帮扶总体规划,建立了帮扶工作台账和档案,使产业帮扶工作与集团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其次,实施全面帮扶。集团以项目、产业为突破口,生产规划到户,村级规划到年,产业扶贫助学到户到人,同时结合集团优势,重点突出个方面的帮扶带动。一是从观念上引导。选派公司高管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吸纳村干部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组织村民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二是从技术上支持。出资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技术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和项目点开展巡回技术服务。三是从人才上培养。通过跟着企业学习,进行新技术推广和服务,参与专业合作社事务管理,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带到农村。四是从就业上帮助。每年都面向武陵山区招聘员工,并对有务工意愿的农民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技术。
第三,制定帮扶模式。集团将企业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结合起来,探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模式。一是联办开发公司。在与湖南慈利县象鼻嘴村的合作对接中,公司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产品、实物入股,联合成立了“开源?象鼻嘴农业开发公司”,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发展种养业,全部回购农户产品。仅此一项,就为当地村民年户均增加收入3多元。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他们以浏阳河农业集团为依托,先后组建了2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万多户,带动周边农户近2万多户。三是创建集中产业园。先后投资2亿元,在长沙县开发建设九道湾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杂粮经济产业园,在汉寿县开发建设湖南旱杂粮产品加工与研发产业园,以旱杂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来支撑产业扶贫长远化。四是*建互帮互助。集团*委与对接村结成*建互帮互助对子,支持其建立*员学习室和活动室,联合开展*员教育学习活动,帮助培养致富人才。五是成立基金结对帮扶。集团先后设立了“感恩慈善基金”和“*员奉献基金”。同时还实行产品销售“两分钱工程”,即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产品每销售一件,就提出两分钱用于扶贫帮困,共筹集资金多万元,资助建设学校6所,长期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多名、贫困户多户。
该集团还根据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大力发展杂粮产业,形成了从种子、种植、收购、仓储、研发、销售到品牌打造的一条完整产业链。目前,公司成立了湖南省杂粮类产品研发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浏阳河豆类产品研发中心,拥有发明专利15项、注册商标和知识产权56项;已开发出6大类30多种杂粮新产品,受*府委托首创湖南杂粮种植标准6个、绿色产品6个,引进国际标准的饮料、粉、面、油条生产线相继投产,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12.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中央*校经济学部几位专家学者最近到广西富川县和贵州威宁县进行扶贫开发调研,这两个县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都不属于“富饶的贫困”。经济学有一个观点,中国很多贫困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经济没搞上去,属于“富饶的贫困”。可这两个地方笔者认为不属于富饶的贫困。因为威宁县和富川县没有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属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县,威宁县是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富川是瑶族自治县,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比较大,像广西富川县石山面积占20%以上,贵州威宁县的岩溶出露面积占65.%,有专家通过对全国个扶贫重点县的监测表明,威宁县在全国属于极强生态脆弱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元的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富川县为8%(13.5万人),威宁县为57%(76.16万人)。因此这两个县可以说是:资源匮乏,缺土缺水、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做产业难。
为什么选择产业扶贫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目前对于我国贫困地区来说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但为什么目前将产业扶贫作为一个重点呢?
首先,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贫困地区一直以来靠传统农业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救济式扶贫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产业扶贫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因此国家扶贫资金到了地方上要求将其中70%左右用于产业扶贫。
其次,产业扶贫实践效果显著。这几年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在推进,而且成绩比较突出,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富川县的支柱产业有脐橙、生猪、烟草、蔬菜、高产油茶、中药材等,威宁县有草地生态畜牧、马铃薯、烟草、特色农业等等。威宁还有“五个百万”工程:即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万担优质烟叶基地、万亩的经果林基地。产业扶贫效果很好:年,富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由9年的3元提升人均元,威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由9年的元提升人均83元。尽管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是元有一定差距,但进步很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产业扶贫的难度在哪儿
产业扶贫的主要难度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有产品没资金。
传统农业做了那么长时间,有不少产品如蔬菜、水果、中草药、养猪等等都适合做,但确实没有钱,这些贫困地区之前连解决温饱都有问题。国家的扶贫资金逐年加大力度,但是到下面就没有那么多了,从农民自身来说,靠原始积累很困难。从国家相关扶贫金融*策看,小额贷款是个好方式,但是小额贷款对生活在最底层的贫困户来说还是贷不上,即便有的专业户要贷也有难度,因为小额贷款规定1、2年内就要还,可是你要种水果,一年不能挂果,不会有效益,就还不上。比如种脐橙要四年才能挂果,小额贷款没有那么长时间。商业性贷款要抵押,贫困户没有可供抵押的东西。扶贫资金现在整合难度很大,因为一整合就违法,各部门有严格的资金投向规定。比如我们在威宁调研时有的农民就说,他们有个草地畜牧业国家扶贫项目,项目规定只能养羊,养别的不可以,有的牧民说养牛比养羊的效益更大,但是草地畜牧业这个项目的钱只能养羊,这也影响了部分扶贫效益。
第二,有人力没技术。
人力资源很丰富,贫困人口比重大,富川县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威宁13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万,受教育程度低,平均每人受教育程度只有.5年。有个农民跟我们说,他到外面打工回家,用自己多年积蓄办了个养猪场,因为不懂养猪技术,把猪养死了,一夜之间把多年攒的钱都赔了。种植户和养殖户普遍都存在缺乏现代种养殖技术的情况。
第三,有产业没产业链。
贫困县现在产业的基本雏形做出来了,但产业趋同情况严重,恶性竞争。富川和威宁县虽然距离比较远,但是产业也挺雷同的,都是种菜、种水果、中草药、养猪,产业缺乏特色。有的产品量很大,比如威宁的土豆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达.3万吨;富川县的脐橙量都比较大,但都只有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在产业没有链条上只有第一个链条,没有后续加工链条。蔬菜、水果都有季节性,放的时间很短,没有加工就存储不了。即便有一些小的企业,但规模都比较小,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面对市场,风险也很大。
第四,有品牌没名牌。
在实践过程中也出了一些品牌,但知名度低。比如富川县准备将自己打造成“中国脐橙之乡”,但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江西的赣南,广西的桂林和柳州,湖南新宁资兴宜章,湖北秭归,重庆奉节及四川眉山等十几个县,都决心将自己打造成“中国脐橙之乡”,怎样才能做出特色与此不同呢?
贵州威宁县的土豆在当地还挺有名的,但一出省知名度就不高。最近报道说威宁的土豆卖给云南,云南出口卖给泰国,但贴的是云南的品牌,等于你的东西好,但是你没名牌,贴人家的牌子才能卖出去。所有光有品牌没名牌还是不行。
第五,有利益没机制。
产业扶贫,农民增收。一些企业落户村里,农民也确实受益了。比如出租土地给企业,能得到一些出租费;或者承担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事,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机制不完善。
没有企业的村子农民各自为*。有企业的村子,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签订合同也缺乏履行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公司+农户合同缺乏约束力,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调研中有的企业就反映,公司给农民提供技术,提供种羊,最后公司收购。但是有的农民过一段时间就告诉公司说把羊养死了,也有把羊卖了或者吃了的。这样农民得不到好处,企业也受损。
如何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成功的机遇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和循环经济,因此能够带动无污染绿色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变市民,随着人口的聚集,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会有强劲的需求,另一方面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出来。现在这两个县的城市化率都只有20%左右。与中国平均城市化率超过50%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随后的几年富川和威宁可能城市化会有大的推进和发展。比如威宁县海拉乡位于威宁县西部,距县城公里,乡内最高海拔.6米,最低米,地势落差较大。全乡共有户,人。海拉乡是贵州省个极贫乡镇之一。现在扶贫将路修到了乡*府,但下面的村民小组很多都不通路,村民住的很分散,海拔也高,很多地方缺水,生存环境很恶劣。有人提出产业扶贫的钱能不能拿来修路,目前肯定不行,因为产业扶贫的资金也非常紧张。这类地方要修路,资金量会很大,目前达不到,因此能否考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让一些村民适当向比较大的城镇集中。
产业扶贫的思路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现阶段产业扶贫的方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或其他组织的参与,公司+农户是基本形式,在实践中农民还发明了很多的派生形式,如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公司+农户+*支部、公司+农户+妇联,各种形式都很好。
因此,产业扶贫应该可持续发展,针对富川和威宁的具体情况,产业扶贫建议如下:
第一,特殊地区应该有特殊*策。
富川和威宁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根据地。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靠自身积累发展难度很大。
首先从*府层面来看,特殊地区应该实施特殊*策。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没有他们的小康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小康。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贫困地区农民企业发展基金,让他们能够将产业先做起来。
其次,实行差别化的*策倾斜。对于特困地区,该支持的还要继续大力支持。从*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商业金融到合作金融都可以实现有区别的倾斜。
最后,整合好现有的*策。学习和利用好中央和地方的各类优惠扶持*策,能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通过国家*策的扶持和发挥市场的力量,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是当地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二,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
做什么样的产业,应该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一是建立初加工、深加工企业。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在“一乡一产”的基础上,引资或由*府出资在乡镇建立初级产品加工厂,对产品进行初加工或精装,如水果可先加工成果酱、罐头和果干等,土豆可加工成淀粉、粉丝和油炸土豆片等蔬菜可进行精装,并坚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工企业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建立合作社,以免企业赚钱农民吃亏。
三是将大企业扶贫、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
第三,注重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把品牌打造成名牌。
对于知名度低的产品劣势,要循序渐进地打造品牌。然后再将品牌塑造成名牌。
首先,树立品牌意识。将特色、生态产品进行整合注册。威宁的苦荞茶、生态猪、野鸡等,富川的脐橙、苹果、梨等绿色生态农产品。
其次,将品牌打造成名牌。学习市场营销方法,将特产适时申报地区和国家著名商标以及中国农产品著名品牌。
第四,完善利益机制。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该让企业和农户都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某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
首先,合作化。在农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府给予一定的扶持,让其能够运转起来。这样就会更好地保护农户利益。
其次,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一方面严格执行企业和农户签订的合同,让其成为真正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另一方面让贫困户能够真正分享产业扶贫的利益。比如可采用多种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如出租土地,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户的土地入股等方式,使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化扶贫的受益者。
第五,大力培训贫困农民。
富川县和威宁县的贫困农民素质要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离开教育和培训肯定就会让产业扶贫落空。首先,强化搞好9年制义务教育。其次,加强现有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让农民成为“明白人”,并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和创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