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团队近期在《美国眼科杂志(AmericanJournalofOphthalmology)》发表了题为《运用OCTA早期检测无临床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眼微血管损伤》的荟萃分析,提出了新的循证学依据。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全球范围内造成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约35%的糖尿病患者。既往的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数据表明,在DR的非常早期阶段就存在视网膜血管改变和自我调节受损。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先于临床可见的视网膜体征(如微血管瘤)。检测和量化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临床前病变,有助于在早期阶段预测DR的发展并及时进行干预,最终延缓甚至预防视网膜病变。
目前,最轻度的DR定义为散瞳眼底检查时仅发现微血管瘤。而在达到DR最低临床诊断标准之前,通过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否检测到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改变,仍然存在争议。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能分层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并进行客观定量测量,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密切随访和评估。除观察到了临床未见的微血管瘤之外,许多文献报道了OCTA观察到的不在DR诊断标准内、并且早于微血管瘤或视网膜出血出现的临床前期改变,如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变形,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降低等。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对比研究并未在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发现任何区别。
作者详细检索了PubMed及Embase数据库,通过严格的筛选最终纳入45项横断面对照研究,包含只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眼(NDR)及只健康对照眼。在对研究指标进行标准化后,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OCTA发现相比于健康对照眼,NDR眼存在许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如无论在浅层血管层(SCP)、深层血管层(DCP)或者混合层,NDR组的FAZ面积均比对照组扩大,周长也增加。而将*斑区测量细分为全图(whole-image)、中心凹区(foveal)、中心凹旁区(parafoveal)、中心凹周围区(perifoveal)以及中心凹微米区(FD-)后,除中心凹区及中心凹旁区的内层视网膜层面,其余区域均可见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显著降低。此外,视盘周围区域亦可见血流灌注密度下降。而FAZ非圆指数、血管长度密度及弯曲度则可能并非观察NDR改变的敏感指标。
通过对荟萃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行亚组分析,作者还发现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可能影响NDR的临床表现。即使对病程进行分组校正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部改变仍较为明显,而1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则似乎“更健康”,与正常对照眼几乎没有区别。这一结果提醒医生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类型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的联系。
本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早于临床可见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且可被OCTA这一无创检测技术早期发现,也为未来的研究指引了新的方向。
原文:ZhangBL,ChouYY,ZhaoXY,YangJY,ChenYX.Earlydetectionofmicrovascularimpairmentswith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indiabeticpatientswithoutclinicalretinopathy:ameta-analysis[J].AmericanJournalofOphthalmology,.DOI:10./j.ajo..09..
总主编:陈有信
副总主编:赵潺
轮值主编:邹绚
编委:李东辉,张夏,陈迪,李文硕,韩若安,贺峰,卞爱玲,张燕宁,陈哲,孙璐,谢海燕,曹淼,翁再虹,王新瑞
编辑:翁再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