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三高、三低”,即“糖尿病患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费用高;对糖尿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达标率低”。尽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糖尿病教育缺位,对糖尿病无知造成的。下面十个题目涉及的都是糖尿病人经常遇到、非常关心、同时又很容易模糊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通过自我测评,可以大致了解自己对糖尿病知识究竟掌握得怎么样?是否需要“充电补课”?作为医生,我们应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普及正确的糖尿病专业知识。
评分标准:每道题答对者得1分,答错者不得分。累计得分8分以上为“良好”,6~7分为“一般”,6分以下为“不及格”。
问题1尿糖阳性可以确诊糖尿病,尿糖阴性则可排除糖尿病?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血糖才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我们知道,诊断糖尿病关键看血糖,要求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一次血糖结果达标即可诊断;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要有两次血糖结果均达标方可诊断糖尿病。至于“三多一少”症状以及尿糖只能作为诊断线索,而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唯有血糖才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尿中含糖”的意思,有些患者望文生义,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带糖,否则就不是,这种观点显然不对。要明白这是为什么?首先要弄清楚尿糖究竟是怎么来的。在血糖正常的情况下,血液流经肾脏时滤出的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回吸收,因此,尿糖呈阴性。只有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血液里的葡萄糖糖才会从尿里排出来。打个通俗的比方,“肾糖阈”就像是水库的坝高,只有当水位超过堤坝的高度,水库里的水才会溢出。一般人的肾糖阈为10mmol/L,因此,对于血糖在7.0~10.0mmol/L之间的轻度糖尿病患者,查尿糖往往反映不出来,很容易被漏诊。所以,不能靠尿糖诊断糖尿病。
另外,尿糖不仅受血糖浓度的影响,与肾功能也有很大关系,一些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管疾病)也会造成尿糖阳性,这些患者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尽管血糖是正常的,尿糖却呈阳性,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肾性糖尿”;还有,妊娠期妇女的肾糖阈往往是降低的,经常会出现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的情况,因此,尿糖阳性未必一定就是糖尿病。
问题2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能避免各种并发症?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糖尿病人不能只盯着“血糖”
糖尿病是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病人除了高血糖以外,往往还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仅仅单纯控制血糖,并不能很好地防止糖尿病各类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一定要综合控制,全面达标,即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将血压、血脂、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以内,这样才能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切不可只盯着血糖这一项指标,而忽略对其它代谢异常的控制。
问题3糖尿病人的问题出在高血糖上,血糖低点不要紧?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血糖控制应当“高不成、低不就”
无论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均对糖尿病人不利。低血糖通常发生较急,可诱发心血管意外事件,严重者可以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而高血糖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是长期高血糖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说高血糖危险性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话,那么低血糖危险性则是以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的。从某种角度上讲,低血糖甚至比高血糖更凶险,更让人猝不及防,尤其需要提防的是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因此,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切忌避免矫枉过正,力争将血糖平稳控制在正常范围。
问题4血糖高低是判断糖尿病人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判断病情轻重,不能只看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重危险因素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由此可知,在评价糖尿病人的病情轻重时,光看血糖这一项指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等)的多少?特别是并发症的有无以及轻重,此外,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以及血糖波动性的大小等等也是评价病情轻重的参考因素。
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轻症糖尿病患者若不能长期坚持正规的治疗,或不能将血糖等各项代谢指标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就有可能使病情由轻变重;同样,即便是病情较重的糖尿病患者,若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也完全有可能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至少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的脚步。
问题5控制饮食,就是少吃粮食,副食则无需严格限制?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控制饮食≠控制主食
糖尿病人饮食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素均可为人体提供热量,因此,在饮食控制上,不能只控制主食(主要指各种粮食,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副食(主要指肉、鱼、蛋、奶、坚果等,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及脂肪)同样也需要控制。
有些糖尿病人尽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总是控制不好,就是由于副食以及坚果类零食吃得过多,这是因为蛋白质和脂肪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不仅如此,过多进食富含脂肪的副食,还会升高血脂,引起肥胖,加速动脉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问题6水果含糖分多,绝对不能吃?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糖尿病人也能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这些对糖尿病人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此外还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与,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少量进食水果,而不必一概拒绝。
各种水果的糖分是有区别的,西瓜含糖最低约为4%,冬枣、甘蔗、山楂较高约为20%,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草莓、樱桃、柚子、西瓜、火龙果、猕猴桃等)是允许的。但要放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吃,并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在总热量之内,并从主食中扣除这部分热量,譬如吃克桔子或苹果就要少吃25克主食。
当然,在血糖控制不佳时暂不宜进食水果,此时可用西红柿、*瓜等蔬菜代替水果吃,等病情平稳后再作选择。
问题7但凡运动就能降糖,至于运动形式及运动强度并不重要?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糖尿病人运动有讲究
众所周知,运动对糖尿病人有益,但前提是运动方式、强度以及时间安排要合适,否则的话,可能适得其反。
糖尿病人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宜,如慢跑、游泳、骑车、爬山、跳舞等等,“有氧运动”属于强度中等偏小的耐力性运动,可以增加热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降低血糖及控制体重。而“无氧运动”由于运动强度过大或过于剧烈,反而会造成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不利于控制糖尿病病情。
另外,空腹运动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糖尿病人最好将运动安排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不低于半小时,每周至少运动五次。运动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同样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问题8血糖降至正常,说明糖尿病已痊愈,药也可以停了?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血糖正常≠糖尿病痊愈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糖尿病尚不能被彻底根治,一旦患病,就需要终身治疗。因为患者血糖正常,是靠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实现的,所以,一旦停药,很容易造成血糖反弹及病情反复。即便有些初发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暂时停药,仅凭饮食控制也能维持血糖正常,这也不代表糖尿病已经彻底痊愈,因为,如果患者不注意饮食控制,高血糖同样会卷土重来。因此,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即使病情得到理想控制,也不可擅自终止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
问题9打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长期打胰岛素≠胰岛素依赖
许多糖尿病人不敢使用胰岛素,害怕用上以后会成瘾。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是维持体内糖代谢正常所必需的。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岛素是对病人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补充,至于是长期用还是短时用,完全取决于自身病情的需要。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因此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要使用胰岛素。例如:胰岛功能严重衰退的晚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出现酮症酸中*等急性并发症、处于严重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等等。至于能否停用胰岛素,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应激因素是否解除,有些糖尿病人在应激状态解除、自身胰岛功能明显改善以后,完全可以停用胰岛素而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使用胰岛素不应是患者万般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目前认为胰岛素早用比晚用好。研究证实,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逆转2型糖尿病患者本已受损的胰岛功能,许多患者此后甚至可以停用包括胰岛素在内的一切降糖药物,单纯依靠饮食及运动疗法便可维持血糖正常达数年之久。
总之,使用胰岛素不会成瘾,更不会使病情加重。
问题10血糖监测无关紧要,药物治疗才是关键?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B)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课”
有些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与其把钱花在检查上,不如花在吃药上,因此,平常很少查血糖,往往是当自身感医院测一次血糖,这种做法显然不对。
我们知道,病情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通过定期化验检查,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情,早期发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及时发现低血糖,为调整饮食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治疗安全。如果光治不查、盲目治疗,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均得不到保证,自己得了并发症也浑然不知,白白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而并发症一旦进入到晚期,不仅医疗花费巨大,而且往往疗效不佳。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血糖监测,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这是因为两者代表的意义不同,不能相互代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