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创刊蓬勃发展需求迫切的高血压脑出血
TUhjnbcbe - 2021/7/10 3:03:00

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周刊

第1期

主编致辞

严峻的防治形势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G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在亚洲国家HICH患者占卒中患者的20%-30%,其病死率高达35%-50%,存活的患者往往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IGH发病率为50.6-80.7/10万/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脑卒中高发国家。HIGH这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正在严重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

内镜的重要地位

80年代初,Auer等率先应用神经内窥镜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获得成功,开辟了脑内血肿内镜手术治疗的新途径。近十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良,内镜在治疗颅内疾病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内镜手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扩大手术视角:神经内镜本身可带有侧方视角,到达病变时可获得全景化视野,对血肿进行“特写”,放大图像,辨认血肿及周围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引导清除血肿,消除显微镜直视下的盲区。而且为深部视野提供更好的观察效果,并将术中情况清晰同步的显示在监视器上,避免盲目操作可能带来的损伤,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②照明强度高、直视性强:在较深的术野,手术显微镜的光亮度已出现衰减,而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照明,虽然图像的立体感较显微镜图像略有差距,但深部术野的清晰度明显增加,局部照明效果好。③微创性:神经内镜手术结合神经影像导航系统、立体定向技术、超声引导技术、计算机三维成像等新技术,可对血肿精确定位,设计最佳手术入路。神经内镜的镜身长,横截面小,适合于在狭长的腔隙、孔道内操作,避免了脑组织的牵拉和神经血管的副损伤,利用“锁孔”手术较小的切口便可完成过去骨瓣开颅较大切口才能完成的观察及血肿清除,达到微创手术的目的和要求。④省时,预后较好:神经内镜手术较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费用相对低。同时,不良反应小、副损伤小且并发症相对较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正在日益上升。

3.亟需规范和培训普及

神经内镜手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操作不当造成的副损伤较为常见。由于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时,手术视野位置深在,手术空间狭小,硬性内镜在术野中移动很容易造成邻近的血管和神经损伤,尤其是当使用有角度的神经内镜时,监视器上显示的图像是神经内镜侧方的解剖解构,更易引起副损伤,因此神经内镜手术操作时手法一定要轻柔准确,避免大幅度的移动和转动内镜,在导入和导出神经内镜时应尽量在监视器下进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其次,神经内镜手术野小,操作空间有限,应对手术意外能力差,特别是术中有较多出血时处理较为困难。因而,内镜手术术者不仅必须清楚掌握相关解剖结构,并且还需接受良好的神经内镜操作训练。在显微神经外科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有扎实的神经内镜手术技术和经验。因此,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及流程亟需规范和培训普及。

4.推动普及与规范化

“神外前沿”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学术和业务交流平台,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定期刊登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理念。为规范和普及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做出一些贡献。

5.科室团队的工作

学科自年开始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目前已完成手术近百例,逐步完善了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诊治的规范和流程。学科自年以来,共举办13届卫生部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论坛及学习班积极推广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治疗的经验和体会。累计培训学员名(包括外籍医生26名),其中75%以上的学员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培训学员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

6.发展与展望

第一、筹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顶级专家团队,共同推进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第二、依托卫生部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和神外前沿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技术的提升和逐步完善;第三、筹划制定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专家共识,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

胡志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神经肿瘤科主任,兼任国家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主任。

王硕寄语

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年Lancet发表文章指出,我国自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病率(年每年每十万人口)大于人,同前苏联一起居世界首位;而死亡率(年每年每十万人口)在—人之间,居世界次席,所以加强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提高自发性脑内血肿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水平。从文献看我国约14%的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需要手术干预,虽然手术总体死亡率呈现平稳的下降趋势,从年9%以上到年近7%,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降低手术干预死亡率。

神经内镜是微创神经外科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内血肿以创伤性小,止血比较彻底等优点逐渐被临床所采用。

希望《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周刊》栏目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医疗工作者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疗效而努力。

王硕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脑血管病房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一系主任。

王任直寄语

衷医院神经外科胡志强教授策划、组织的“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周刊”正式上线。

相信在胡志强教授的领导下,在几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帮助下,有广大热爱神经外科事业的众多神经外科大夫的参与,这个周刊一定能将传统的“高血压脑出血”和近年来流行并迅速发展的“内镜技术(包括硬镜和软镜)”相结合,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广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同时成为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记得在尚未应用神经内镜的年代,我们的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在做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时候,一定不能把血清除的太干净,因为术后很容易再出血”,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用这个手术规则。

还有就是神经外科曾经比较三种模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效果:1、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同时去骨板减压;2、微骨窗(三厘米左右)开颅血肿清除;3、锥颅血肿穿刺抽吸。最后的结果是微骨窗组手术效果最好。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这些经验都要过时,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一定能够进入一个新时代。

再次祝福胡志强主任和他的团队,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任直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曾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常委兼秘书,多种国家和省市基金项目评委、多家医学专业杂志编委和论文评阅人。

张鸿祺寄语

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相关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外科血肿清除术在近40年对其有效性的评价中一直受到争议,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可能改变这一现状。

胡志强教授在内镜血肿清除领域深耕多年,工作细致而富有开创性,祝愿《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周刊》栏目为该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化做出更大贡献。

张鸿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执委等学术职务。

王振宇寄语

神经内镜手术是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重要分支,医院胡志强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神经内镜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临床和研究工作,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但内镜手术要求术者不仅必须清楚掌握相关解剖结构,并且还需接受良好的神经内镜操作训练。在显微神经外科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有扎实的神经内镜手术技术和经验。

因此,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及流程亟需规范和培训普及。希望“中国急诊急救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协作组”携手《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周刊》,积极传播学术知识,交流经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合作共进,不断提升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水平,造福病人。

王振宇教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主任、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脊髓脊柱专业组前任组长。

编委会(暂定)

名誉主编:王硕、王任直、张鸿祺、王振宇

主编:胡志强

首都医科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神经肿瘤科主任、国家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三十余年,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微创神经外科中心做神经外科医生和访问学者,曾担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医院(SanFernandoGeneralHospital)神经外科主任,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技术,在医院建立了内镜神经外科。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委员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镜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外国医师在京短期行医资格考评专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和《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Neurosurgery》reviewer。完成国自然4项,国际科技合作1项,以及北京市科委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11篇,主编《实用神经内镜技术与临床应用》,出版?神经内镜外科技术?光盘2部,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编审主任:关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分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和佛罗伦萨Meyer医院神经外科访问学者。《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医院管理局科研培育计划。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单篇最高IF5.)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参编(译)著作4部。(副)主编《神经内镜外科技术》手术教学光盘2部。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局(校)级课题2项和院级课题2项。从事内镜神经外科工作10余年,擅长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出血、颅底肿瘤、脑积水、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

编审:李锦平

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BJC医院和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学习深造,以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对于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及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年7月作为援外医疗队副队长援助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医院半年,圆满地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在学术任职方面担任中国卒中学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神经外科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参编论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编审:戴缤

首都医科大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委员兼秘书、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医院管理局青年人才培养“青苗”计划、首都医科大医院“学科骨干人才”。参与完成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各一项,主持市局级课题一项,院级课题基金两项;主编并参编著作五部,担任多个杂志编委及青年编委,发明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编审:朱广通

首都医科大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复杂脑积水的规范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脑出血,垂体瘤,脑室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具体负责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等多项神经内镜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神经内镜专业著作《实用神经内镜技术与临床应用》编写秘书,曾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

《周刊》简介

投稿方式:

《周刊》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热忱欢迎业内专家赐稿、提供案例与指导,来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刊蓬勃发展需求迫切的高血压脑出血